浅谈大学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建设创新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罗炳勤
[导读] 摘要:随着国家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的推进,大学校园生态环境建设进入生态型规划与特色化建设的新时期。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830
        摘要:随着国家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的推进,大学校园生态环境建设进入生态型规划与特色化建设的新时期。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提供给师生一个优美舒适、和谐和美丽的学习、科研和陶冶情操的环境,但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开发保护与利用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需要,大学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建设也需要不断创新,达到最理想的环境育人与品牌文化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建设;校园文化
        引言
        现代城市建设中,大学校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仅只是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功能区,更是城市生态绿化美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是城市的肺。因此无论是从校园教学对环境的需求还是从城市生态建设的需求,都要求大学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向绿化美化大力发展。而人类美化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强大,对美的追求也日益提高,大学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创新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校园的特色生态环境创新是所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总是离不开座落在这座城市里的大学的发展。大学的办学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力量与品牌影响力,可以说城市与大学是一路相依相随。举个例子,武汉有武大,武大有樱花,仅仅凭这点就让武汉与武大名扬四海。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大学是所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大学,而武大的樱花不只是武大的风景线,更是武汉这座城市的名片,这就是一个典型大学特色生态创新与城市相互依存共享品牌声誉的例子。
        自古以来城市就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生活等综合功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机遇与空间,更是人们生生不息的生活之地,她需要有工农业生产的空间,也需要人们学习与休闲的绿色生态公园休闲空间。大学在城市功能上就承载了城市的学习与休闲、陶冶情操的功能。大学容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给大学座落的这座城市带来生气与活力,大学的文化艺术与科技活动都直接带动这座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可以说有大学的城市才是真正的城市,才是完整的城市,这足见大学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大学校园生态环境特色化创新,是城市品牌和大学品牌打造的重要内容,能快速提升大学与城市影响力,而且品牌影响效果非常显著,是所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校园的特色生态环境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绿色植物被喻为有生命的建筑材料,它带给大学校园无限生机与活力,起到净化空气、减少噪声、减轻污染、调节气温、愉悦身心等作用。因而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建设在校园一向以来都受到重视,“园林式学校”、“花园式校园”早已是人们非常认可的校园规划建设思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很多大学兴建或是扩建新校区,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科学规划和布局校园建筑群、道路与绿化区,开展生态型校园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校园建筑群之间一般由校道连接,而校道及建筑群之间的空间要充分规划利用绿化景观进行整体造型布局,构建具有校园特色的符合学习生活需求的生态环境。具体到一所大学来说,还需要因地制宜地结合地理地势和办学学科特点,结合自然环境与气候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进行规划,做到特色生态环境创新才能更好体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内涵。
        例如北京大学著名景点未名湖,未名湖之于北大的意义,似乎汉唐之于中国一样,除了它本身所固有的美丽之外,更多的已经凝结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象征。未名湖作为北大的灵魂,早已深入人们的脑海之中。多少北大学子的文章里书写对北大校园的回忆也好,向往美好生活的暗喻也好,都喜欢将未名湖的美好描写一番。未名湖成了北大特色生态校园的一个靓丽线,更是北大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用深厚的爱与发展的情怀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发展至今,新兴大学校园不少,建校时间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沉淀并非三年五年之功,好比栽树亦需十年树木方成材。大学校园的自然生态特色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而是需要长远科学规划,根据校园功能分区,结合自身地理环境特点,以点带面地持续开展。这类特色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既离不开环境,更离不开人,所以,它需要经历一届又一届学生求学成长的故事,也需要经年培养的绿植成长的印记来沉淀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特色。
        三、大学校园生态环境特色化建设是人类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必然趋势
        我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就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大方向,并身体力行去践行。大学兴办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专业的人才,以便服务于人类文明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程度之高,亦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之高。最近几十年来,地球上部分地区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淡水资源紧缺等情况的出现,都和环境恶化有关,人类滥阀树木,开山挖地、大量使用具有污染的化肥农药,丢弃大量难以分解的垃圾等都是直接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

而城市和城镇的开发建设发展,如果不注意做好水土保护,自然生态恶化,不仅仅只影响原有的动植物生存,而且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与地陷等各种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人类野蛮对大自然的动物进行猎杀,随便吃野味等这些行为,也导致出现了类似新冠病毒等这些人类未知的很多病菌,甚至造成病毒大流行的疫情,直接危及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爱护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科学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大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摇篮,专门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其校园建设更加需要率先重视与做好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大学校园生态环境特色创新是人类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必然趋势,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大学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建设创新需要因地制宜寻找合适自己的特色
        各所大学座落位置不同,环境各异,气候与自然环境条件差异化很大,可以说大学校园的环境千差万别。南方地区的城市和大学,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常年温暖湿润,植被以大叶为主,四季常青,花鸟蛇虫可谓应有尽有;而北方的大学地处温带地区,多以干旱或半干旱气候为主,绿被以落叶乔木为主,冬季基本千虫百鸟冬眠。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生态,我们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如何根据校园面积与地理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校园生态建设,分别使用不同的绿色植被,不同的品种与不同的造型,打造成最适宜的环境,这是必须由各所大学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打造的,校校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但肯定抄不了作业,毕竟自然条件不相同,校园建设功能划分也不一样,作业题目肯定也不一样。校园生态环境规划中需要趋利避害,既要防有毒有害的动植物,也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并不能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各所大学各自的情况开展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创新建设,才有机会形成校园特色生态环境,竖立自己的生态校园品牌与形象。
        五、大学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建设创新要与校园功能分区和绿植特性相匹配
        每所大学的校园都有功能分区,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文艺娱乐活动区、科研与学术研讨交流区等不同的校园功能区域,甚至还细分出各种需要场景化的活动沙龙。不同的功能分区,可以根据环境氛围来进行绿植造型打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绿植与花卉品种,融合了人类审美学、植被特性与心理学等多方面组合,采用匹配的特色与造型来建设。对于学术与科研、教学与图书阅读区,以安静、温馨、明朗为主题的生态园风景线。比如“紫荆路”、“樱花大道”之类,花期来到便也是网红校园之季,弥久渐渐养成自己特色的生态品牌,影响力也就慢慢形成了。
        绿色植物与花卉艺术被喻为有生命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绿植还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不同的特点,代表不同的气场与氛围,释放不一样的能量。充分运用绿植在空气净化、减少噪音与污染、调节气温、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等作用,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最舒适的环境,那校园就是一座真正的和谐而美丽的艺术殿堂。
        六、大学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建设创新需要有长远思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办一所名牌大学需要上百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同样地,大学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建设创新需要有长远发展的思路,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校园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建设起来的,也不是只做一年两年就能实现文化沉淀的。如果只是简单把大学校园做“网红风景打卡点”,可能只需要花三五年,最多十年时间,就可以将校园某区域打造成“网红风景打卡点”利用现代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优势,很快实现“网红校园”的目标。但这不能算是特色生态校园,短时间内更不能沉淀为校园文化。时下最流行的各种网红景点打卡点,无不例外地就是以特色生态美化建设而闻名的。比如每年3-4月份,新闻报道广西南宁市青环路上延绵数公里的三角梅绽放了,这条“网红”路上人潮涌动,人们纷纷前往驻足观赏和摄影,还成就了非常多的精美摄影大作,更让这一切成了城市非常靓丽的风景线。但要形成象武大樱花那样的品牌效应,还需要更多加入文化与故事,并有更长时间的积累。
        任何文化品牌的打造,从它的构思发展和最终沉淀成型,都是需要时间来反复积累,需要经历人与事的历练,需要大量的文化故事加持到自然环境本身,才能变成有文化内涵,有故事可讲的品牌形象。大学校园由于具有特定的空间,有特定的人群活动,有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更容易产生很多人和物的故事来增加校园文化的沉淀,而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下存储这些故事,使得其更具有积极意义和更强的文化熏陶与情操陶冶力。
        结束语
        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创新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大学办学者具有情怀地,有远见地,有传承地去持续执行这项工程的建设,校园特色生态环境建设的长远目标,需要大学办学者持续去执行。
        参考文献
        [1]大学校园绿化规划设计的探讨,王淑范等,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8月第3期
        [2]关于科学规划大学校园绿化的几点思考,蒋杏明,《现代园艺》,2011年.17期
        作者简介
        罗炳勤,单位:广东培正学院学校办公室职员,从事高校后勤及行政管理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