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纪菲菲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纪菲菲
[导读]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城市内涝频发、初雨污染、水资源紧缺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身份证号码:37152319880914XXXX  山东聊城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城市内涝频发、初雨污染、水资源紧缺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因此,必须对排放技术与雨水利用技术进行积极关注并应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较低影响的开发技术,海绵城市应用在市政工程设计中,能实现合理利用城市水资源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主要概念了海绵城市理念,并提出了在市政工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运用,希望能给业界人士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市政工程;设计;应用
        1.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各类工程的建设,本身具有较大的资源消耗,还会给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难的伤害,比如建筑工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因为不能合理的处理,导致其污染能力较强;还有就是城市规划中各类化学材料的使用,对于人类的暂时的舒适居住来说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不能及时降解,就会引发对土地、空气、水体等资源的严重污染,最终还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影响。还有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水资源的利用不可或缺,在侧重经济生产的发展中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造成众多城市地区水资源匮乏局面,严重影响到城市的生存状态,出现干旱或者内涝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不仅为当前水资源缺乏的困境提出了新的解决途径,还会促进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让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功能,干旱时能更好地提供水资源的输出,洪涝时能够大量的吸收水资源,降低洪涝产生的危害,提升城市建设中的环保能力,实现城市雨水的自主净化、渗透和储存,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
        2.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2.1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行道路、车行道路和非机动车道路,为了体现出海绵城市的使用效果,政府部门需要将路面结构设置成透水性路面。但是,在南沙地区的路面设计过程中,由于软土结构比较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均匀沉降现象,且货运车流量比较大,极易破坏路面结构,在路面排水层被破坏的情况下,会很大程度影响路面的排水功能。因此,透水路面结构不适用于承受荷载大的路面中。但是,政府部门可以将非机动车、人行道路面设计成透水性结构,将防水层设置在基层下面,避免雨水下渗到路基中,影响路面的稳定性。除此之外,雨水通过路面结构孔隙下渗到基层顶面,透过道路横坡排到纵向软管中,最后汇入市政管网系统,发挥出透水性路面的优势,减少路面积水问题,使路表雨水及时下渗。
        2.2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设计中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普遍使用不透水路面,在雨水天气下会出现道路积水、路面湿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无法实现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补给。海绵城市理论主要是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设计成透水铺装的形式,使雨水能不断下渗,实现路面温度和湿度的有效调节,进而减少路面积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还需要分析路段路基下土壤的性质,在土壤透水性较差的情况下,需要在基层设置排水管;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透水设计的过程中,纵坡需要控制在2.5%以下,路拱横坡需要控制在1%~2%。2.3在路缘石设计中的应用路缘石是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关键内容,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平缘石和立缘石。其中,在立缘石设计过程中,其标高需要高于周围地表,这样雨水就能够缓慢地流入雨水口中;而平缘石和立缘石有所不同,其标高需要和周围地表一致,这样雨水就能够顺着绿化带排入、流入雨水口。在设计立缘石的过程中,雨水流入绿化带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可以利用打孔立缘石、隔式立缘石、豁口立缘石等形式,提升雨水的流入速度。


        2.3海绵城市理念在绿化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3.1雨水花园的滞留设计在对雨水花园的滞留进行具体设计时,设计者通常会应用将草坪布设在花园周围的方式,通过对草坪的利用可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截留,接着再把它向缓冲区进行引入。并应用细石块铺设缓冲区,其过滤效果十分显著,同时,也会有效提升缓冲区内所种植的植物的耐湿能力。
        2.3.2生态滞留区设计(1)植浅采购在公园、商业、工业、居住等区域十分常见,由于其输入能力突出,截污净化能力强,可有效替代路边排水沟或雨水排水系统。其中,植被沟顶深度在0.05~0.25m为宜、宽度需要控制在0.5~2m为宜,边坡纵横比为1:3~1:4,纵坡为0.3%~5%,将其设置在雨水花园和凹形绿地前,进而充分发挥出相应的处理作用。(2)在对雨水塘进行设计时,设计者需要应用渗水洼塘的设计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高雨水渗透和地下水补充的目的。此外,雨水塘在建设中,其边坡要选用强耐蚀性的低矮灌木植物为主,既可以有效的形成优质的雨水塘边坡保护袋,同时也会使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得以降低。
        2.3.3排放方面的设计
        在设计绿化带排放期间,应明确一个设置溢流系统的准确的位置,这样能有效衔接雨水系统及排水管道,尤其是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期,在收集雨水口的位置会溢满水,在第一时间无法实施处理,这时,我国就可通过绿地分流一些雨水,将多余的水通过溢流系统排放出来,避免出现洪涝灾害的现象。
        2.4海绵城市理念在蓄水设计中的应用
        2.4.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模块化蓄水设计
        目前,在市政工程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仅提高了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承压能力,还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蓄水能力。除此之外,利用海绵城市模块储存并处理的水,既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景区用水补充、路面的清洗、冲洗侧所等需要,还能够作以消防和循环冷却水之用。
        2.4.2地下蓄水池设计
        想要在现代城市雨水收集中,将蓄水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相关设计者在对蓄水池进行设计时,需要通应采用不同的植物合理有效地区分蓄水池,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地下蓄水池的性能。例如,在对蓄水池进行建设时,如果期间选用了大型的乔、灌木等绿化植物,则要将蓄水池的设计深度控制高于6cm,想要充分满足地下蓄水池的设计要求,则要选用轻质中空的粗骨料。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海绵城市理念有效的应用到市政工程中,需要认真全面地分析好多种影响因素,然后再对其进行综合利用,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上述要求,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在建设过程中应进行系统的、可操作的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和能源设施建设,特别是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善城市化进程。不仅要优化市政工程的设计,还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海绵城市的主要理念,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优势,使市政工程设计能够结合自然优势,提高城市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荣燕燕,张洁.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方法及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6(33).
        [2]黎瑞.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0):163.
        [3]黄婉君.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国内的应用实践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3):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