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宜景观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5711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如火如荼,这也意味着大批创业者可以将其视作巨大的商机,这样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群体——乡村创客。这些人往往对乡村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他们的行为可以引导乡村旅游业迈向更高的层次,具备更加新颖的理念。乡创可以推动中国乡村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使“美丽乡村”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得以实施。开展美丽乡村乡创式景观设计,可以大大改进中国乡村现状,其不单单是一种景观设计,还结合乡村创客这一巨大的资源,既可以改善环境,又能够为广大乡村创客提供更多空间。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景观;规划
引言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行,促进了广大乡村的发展。毋庸置疑,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能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此展开探讨,仅供参考。
1概述
美丽乡村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于农村地区变革而提出的,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作为主要理念,通过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将农村塑造成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乡村。“美丽乡村”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提出,该县率先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塑造有机结合,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城,“中国美丽乡村”的第一张名片。“美丽乡村”的“美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更是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导向。
2我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垃圾管理不科学
许多农村公共地带没有分类垃圾桶,人们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将垃圾混在一起扔,最后由垃圾车运到大山深处或荒野地带的垃圾坑中,通过自然降解处理垃圾,这样的垃圾处理方式极不科学,严重污染土地和水源。甚至有的乡村没有垃圾桶,各家各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扔垃圾,污染更为严重,长时间堆积,土地会失去养分,无法再使用。
2.2缺少绿化管理措施
过去没有煤和天然气的时候,人们一般靠木柴作为燃料,或者为了建设房屋、开垦土地、工厂建设都会砍伐树木,又没有相应的绿化工程进行补救,使乡村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少。
2.3发展观念不科学
较为偏远的乡村中的领导和人民的思想相对于城市周边的乡村人的思想较为落后,因为长期的经济窘境迫使他们急于在经济上谋发展,乡村领导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行事,却忽视了对发展较好的乡村学习交流,积累经验,并进而导致乡村规划不科学。
3乡村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3.1融入性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乡村景观,这些景观反映了乡村特有的地域特点。在进行村庄的规划布局时要吸纳当地村落布局方式,建筑的设计要体现当地的风格,同时还要尊重村庄中现有的池塘、山坡以及植被状况,因地制宜的设计一些人工景观,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形态。
3.2生态性原则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该严格遵守景观的生态设计,充分尊重乡村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
3.3尊重地域文化
每一个乡村具有其不同的地域特色,在开展景观生态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到乡村的地域文化,充分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充分展现。在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遵从原始的乡村风貌,大多村落与农业生产地貌多是当地人几代耕耘形成的格局与风水,不要破坏原始格局与景观,在设计时要最大程度进行保留,特别是传统习俗中的遗址与遗迹。民风民俗作为乡村地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要考虑到其历史性和内涵程度,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并且要做到完全尊重,这样才能使景观设计更有地域特色。
3.4可持续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是相对于城市建设而言。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当地人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农活,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而且,乡村的环境普遍好于城市环境,其自然资源污染相对较少。因此,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在景观生态设计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好当地水资源和林地资源,使农民生活根基有所保障。
4美丽乡村景观生态设计措施
4.1保护与规划并行
在规划新的景观之前,应该保护乡村现有的景观,并且在规划的时候,尽量不要占用耕地,但是已经荒废了的土地,可以进行规划。有的乡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可能存在文化遗址,文化遗产是整个世界的财富,在乡村景观中,它将是最具特色的一点,所以一定要进行保护。河流和山川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同样要保护起来。
4.2农村基础设施雨水的排放采用“雨污合流”的形式
乡村生态设计中,相比其他基础设施而言,农村雨污的排放是最基础基本设施。在“新农村建设”时,村村通马路的实施,乡村基本道路都得到了硬化,排水系统基本上都属于地面排水或是地面沟渠排水,也有地方在地面排水沟上加盖了板,但是由于长期的雨污合流的排放,道路两边的排水沟已成为臭水。面对这种情况,在修复地面排水沟的情况时,采用“雨污合流“的生态设计方法。即家庭污水处理和乡村道路雨水排放结合。在每家每户的院子里,根据院子的大小和庭院绿化情况,在合适的位置修建不同大小的污水处理池,水池驳岸采用当地的山石,水中种植水生植物协助完成污水中有害成分的净化过程,可以养一些鱼、鸭等,多余的水排到乡村排水渠道中。
在乡村地势较低的地方修建有乡村污水处理池,联系乡村排水渠道和农田灌溉渠道,在乡村排水渠旁边适当的种植一些植物和水生植物,经过净化全村家庭“污水”和雨季的降水,经过乡村排水渠二次净化后流入到污水处理池中,集中处理并通过乡村灌溉渠道,用于农田的灌溉。这样乡村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村民在参与的同时,对环境的改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乡村景观不是规划者的景观,是村民自己生存空间的景观,乡村道路不是简单的硬化,道路不再是嫌弃的“抽水沟”。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乡村道路排水渠道的修建,增加了乡村廊道的建设,增加了乡村景观的异质性,增加了乡村能量流的交换,使乡村景观焕发生机,人们可以听到渠道水流叮咚的声音,增加了大人小孩对水的亲近,回归到乡村和谐的自然环境。
4.3改造乡村宅巷中的“墙”
过去在新农村改造中对建筑提出了“四化”,墙面白化,屋面青化,窗户净化,地面洁化等,但在乡村宅巷中会有很多围墙,这些围墙或高或矮,后面就是庭院,宅巷因围墙以及从围墙内探出头的花朵而更有生机,平添美感,可随之带来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比如,过于封闭,空间狭窄,如果围墙很高,更会缩小人的视野,给人以无尽的压抑之感。长此以往,人的心理并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设计,如果能够将家庭绿化与周围绿化融为一体,没有视野上的界限,一排栅栏就可以作为界限,这样还可以看得到更远的地方,就会使人神清气爽,同时,这样的景观无疑是十分心旷神怡的。因此,通过“乡创式”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使村民能够了解围墙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在不真正拆除围墙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围墙的高度,利用当地的植物和石材等资源,结合自家院子的实际情况,改造围墙,使家庭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能够真正感受到自然之美。
4.4充分发掘乡村历史人文特色
乡村历史人文特色包括历史传统、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元素。在乡村景观规划时首先要突出地域特色,在营造景观上要考虑乡土元素,利用乡土植物、乡土石材、风俗故事等设计雕像和景观。在此基础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致力于民村生活人文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充分融合,着重体现地域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景观的独特魅力。
在我国大力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生态性、经济性和融入性原则,尊重传统格局因地制宜设计,巧妙构思设计景观小品点缀乡村空间,充分发掘乡村历史人文特色,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
4.5邻里街道空间的改造
欧美国家在道路和房屋入口之间,有所谓的前庭,在经过仔细加工的草坪当中,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十分悦目。这个前庭,其实属于道路这样的外部秩序,内外空间由于没有“前庭围墙”的限制,空间变得开放,乡村景观和大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希腊、意大利的石砌建筑,因直接面临道路修建,完全没有前庭,所以在不休房子的地方就做成石材的铺装,广场成为整个街道的起居室,是建筑的外部空间,人们在这里生活,交流,使用率相当高。由于道路和用地的关系,产生出景观不同的道路,中国乡村,特别是北方的乡村,其街道在空间上属于外部空间,对于外部空间的利用,使用率不是很高。农村的邻里街道空间,特别是街道,基本是由围墙而界定的,而且街道上基本不种树,邻里空间基本上通过墙来围合。如果把乡村的房屋庭院看成内部空间,墙以外围合的街道就形成了外部空间,乡村邻里外部空间主要是指门前或者是街道“十字”“丁字”路口等自发性活动场地和祠堂寺庙中心或广场或集市等公共活动的场地。对于乡村的公共场地,在节庆、社戏或祭祀等活动时,利用率比较高,而平时人们不愿意在这种场合多停留,更多愿意在附近村民门前或者是开阔的地方进行交流活动,所以在邻里空间的改造方面,不是大规模的修建公共场所,而是就近原则,开辟适宜的居民自发性活动场所。这个面积不用很大,空间面积控制在400m2~425m2之间,在这些广场上如社区花园、健身锻炼、儿童游戏、户外文艺表演等等,并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配置不同的植物,营造不同的景观。
4.6设计景观小品点缀乡村空间
乡村景观设计效果的提升需要有景观小品的衬托,在现代设计中,景观小品美观别致,造型独特、体积小巧、色彩多元,能够在乡村空间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传统村落中合理设计景观小品,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氛围及人文素养,用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村民精神生活。在景观小品设计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空间营造策略,现文化景观的空间意境和场所感。同时,应秉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本土的生态物料,利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施工,在现代技术表达中蕴含景观小品的传统底色。
结语
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能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并且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非常之快,房屋、道路、交通工具、公共设施占据了城市的大部分面积,绿化工程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对乡村进行规划也是一种合理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张馨文.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J].大众文艺,2019(4):42.
[2]王曦.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4):123-124.
[3]王淑芬,张书远,戴彧.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7(1):89-96.
[4]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6-58.
[5]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5-50.
[6]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3):39-41.
[7]冯文秀.美丽乡村“乡创式”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探索[J].山西建筑,2017,43(14):216-217.
[8]鲍威.古村落建筑与景观风貌更新设计[J].中华建设,2011,6(9):120-121.
[9]何广庆,黄华.观光农业发展中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以宜昌市“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02):35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