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散瞳对糖尿病患者眼压的影响,对募集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记录散瞳前后眼压,分析散瞳前后眼压变化规律。
方法:以韶关市铁路医院登记在档及糖尿病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患者自愿参加的原则,对2017年1-3月间参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和分析。检查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采集;2)患者日常生活视力、基线眼压值;3)裂隙灯检查;4)每位患者双眼滴美多丽?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散瞳,1h后再次测量眼压。
结果:共有330名患者参与筛查并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9人(57.3%),女性141人(42.7%),平均年龄62.0±10.8岁(22-93岁),1型糖尿病患者6人,其余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人群糖尿病病程自诊断之日起为1-27年,平均10.3±6.5年,DM病程在10年以上者171人(51.8%),20年以上者39人(11.8%)。除去未散瞳的18名患者后,共对312名患者共623只眼进行了散瞳,散瞳前平均眼压16.62±2.91mmHg,散瞳后平均眼压16.91±3.10mmHg,散瞳后眼压平均比散瞳前升高0.29±1.79mmHg(p<0.001)。其中有8人(10眼)散瞳后眼压升高≥5mmHg。所有研究对象散瞳后并未出现急性房角关闭。
结论:糖尿病患者散瞳后平均眼压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但无临床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散瞳;眼压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流行范围广泛、患病率增长迅猛,是全球第八大死亡原因,它所造成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日益严峻。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1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全球成人(20-79岁)糖尿病患病率为8.3%(3.82亿人),其中80%的患者来自低中收入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1]。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DM患者预计从2000年到2030年将翻一番[2]。糖尿病患者诱发AAC的概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差异,此研究数据即探讨我国南方糖尿病患者散瞳诱发AAC的风险及相关因素。
1.一般资料
1.1 收集研究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糖尿病病程和目前的治疗方式、眼部病史、全身病史等。本研究已通过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研究人员向所有参加者解释本次研究的眼部检查内容、目的和意义,并告知本次研究的受益及可能带来的风险。所有参加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未能完成检查
2)有青光眼病史或者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史。
3)裂隙灯检查发现周边前房深度<1/4CT。
2.方法
2.1 测量日常生活视力,评价患者生活和工作状态下视力的情况。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E字型),结果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
2.2 基线眼压测量: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散瞳前患者基线眼压值,双眼各测量三次取均值,结果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
2.3 裂隙灯检查:检查眼前段情况,包括眼睑、结膜、巩膜、角膜、前房(周边前房深度,以角膜厚度为参照)、晶体(LOCS Ⅲ分级)及前段玻璃体情况。记录异常结果。
2.4 散瞳:患者双眼滴复方托吡卡胺眼水进行散瞳,散瞳1h后再次测量眼压[11]。
2.5 使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将每只眼作为独立样本,分析散瞳前后眼压变化情时采用配对T样本检验,P 值小于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研究人群的基本资料
排除纳入散瞳的标准是曾患过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人群,除此之外,2016年12月20日至2017年3月20日期间,共有330名患者完成筛查并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9人(57.3%),女性141人(42.7%),平均年龄62.0±10.8岁(22-93岁),以51-7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百分比为68.5%,70岁以上占20.3%。根据患者档案记录,1型糖尿病患者6人,其余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人群糖尿病病程自诊断之日起为1-27年,平均10.3±6.5年,DM病程在10年以上者171人(51.8%),20年以上者39人(11.8%)。
3.2 研究人群散瞳前后眼压变化的相关因素研究
330名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最后共对312名患者共623只眼进行了散瞳,散瞳前后眼压分布情况如下:
.png)
对每只眼散瞳前后的眼压变化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散瞳前平均眼压16.62±2.91mmHg,散瞳后平均眼压16.91±3.10mmHg,散瞳后眼压平均比散瞳前升高0.29±1.79mmHg(r=0.823,p<0.001)。
4.讨论
4.1 本研究发现的在接受散瞳的289名(共578只眼)患者中,散瞳前后眼压变化如下:散瞳后眼压平均比散瞳前升高约0.29±1.79mmHg(p<0.001),2名(0.67%)患者任一眼散瞳后眼压升高≥5mmHg;2名(0.67%)患者散瞳前眼压≥25mmHg,8名(10眼)患者散瞳后眼压升高≥5mmHg。这些患者检查前和完毕后均被告知散瞳的风险并预防性口服乙酰唑胺,检查当晚、第二天和一周,工作人员对其电话访问,均无不适症状且接受第二年也进行散瞳眼底检查。所有研究对象散瞳后眼压无明显升高,散瞳后未出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样本不足,由于本研究最终只得到289名(共578只眼)的资料,并且研究人群年龄分布较为集中,4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过小,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
4.3 此次研究初步验证了散瞳后眼压较散瞳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但并无临床意义。因此,在排除相关危险因素的情况下,散瞳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率非常低,而对于大多数糖尿病人来说,散瞳检查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