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3月8期   作者:时路阳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为实现更好的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深入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解决各种问题。
关键词: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我国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发展,生态文明受到的重视程度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开展,更是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主要地位,让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得到充分展现,还为推动我国环境治理建设、促进我国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想要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本文主要分析了推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策略。
一、生态文明建设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众所周知,自然界是一个庞大复杂且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这个系统很小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只是考虑人们自身的利益,无限制地开发自然,最终也会危害到人们自身。恩格斯曾指出,如果人们过分沉迷于对自然界取得的胜利,自然界也会对每一次胜利对人们展开报复[2]。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对大自然是敬畏的,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尝试着去征服自然,在生态文明时期,人们开始尊重自然,理念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类想要尊重自然,就必须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也要以自然规律为基础,把自身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尽量不给大自然造成影响和破坏[3]。同时,人类也要承认大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就像习主席说过的,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生态环境,它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失去了就不复存在。而辩证统一是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人类对自然界的行为最终会影响人类自身。为此,人类不能毫无节制地开发大自然,必须要尊重自然,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新世纪到来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大自然和人类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变得更加重要,党的十七大要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八大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理念。此后,我国通过战略谋划、法律保证等多种手段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其中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基本国策就是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做好对大自然的保护工作。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对待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不能手软。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华人们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的通过,使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健全,而十九大的召开要求加快促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美丽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二、推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策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是仍旧有一些复杂的生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等,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还未得到巩固。因此,对于当前情况必须要有清醒的判断,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不断努力,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给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一)健全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想要实现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中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十八大以来,这一制度逐渐建立,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自然资源归属不清晰”、“资源管理不到位”等,因此必须对这一制度进行完善[4]。对此,国务院提出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要实现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与权责明确的产权体系,完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所有权分级行使。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相关制定要求进一步明确出来,有助于深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同时有利于自然资源的集约型开发利用。
(二)应用严格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制
        想要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应用严格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与规划体系首次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国务院在2017年引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着重要作用,能够科学指导国土空间开发以及保护等具体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规划了全国主体功能区。以规划纲要为基础,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综合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合理的开发强度。十九届四中全会重新明确这一制度要求,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秉持着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合适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体制
        设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体制的主要目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进行定位,不但要更好地保障所有人的权益,还要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转变自然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观念。当前,资源产品在我国的价格偏低,使用费更是低的可怜,市场调节的作用并不明显。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完善我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体制,通过实现补偿机制的多元化,增强统筹和改革力度,逐渐增加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实现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的有机结合,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推动法治建设的发展,做好资产清查核算任务与组织实施,保证各项改革措施能够准确落实。
(四)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
        想要增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需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也是具有关键作用的制度。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而想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步就是建立生态型的政府。生态型政府有很多特征,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领导干部对环保工作更为重视,制定发展经济的措施也能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因此需要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中国共产党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人们的生活愿望为基础,制定多部相关法律明确领导干部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责任。在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制被提出,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这一条例,之后《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法律条例的提出让损坏生态环境责任追求问题变得有法可依,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
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种大环境下,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手段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要坚定,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增强环境治理效能,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健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发展观察,2019,(24):12-15.
[2]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政策瞭望,2020,(1):29-31.
[3]张军.面向绿色发展的超大城市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都样本[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45(1):52-55.
[4]孙佑海.从反思到重塑: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J].中州学刊,2019,(12):54-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