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期   作者:李晓琴
[导读] 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摘要: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和探究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是中高段学生应当具备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为了能改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情况,本文根据三、四年级学生掌握的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浅谈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对本学段教师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段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三、四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但是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有的不会分析问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如何才能让学生正确的解答出数学问题呢?
        一、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好基础
?  审题是解题最关键的一步,在每次练习、考试中,我们总会遗憾的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遍,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这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和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每一节课教师都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尤其是在讲解例题或习题课时,要重视带领学生用适当的使用圈画等方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理清数量关系,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理清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代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应用题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把数量关系从问题中抽象出来。
1.借助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常常采用画图的方法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画图更加形象直观,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弄清楚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画图是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引导。到目前为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画线段图、思维导图、平面几何图、列表法等常见的画图方法。
   例如:在教学倍的知识时,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如:小丽和小红一共买了5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比小丽的3倍还要多5个,则她们两个分别有多少个苹果?根据题意画线段图,如图所示。

学生容易知道:
小红+小丽=53 也就可以转化为:小丽+(3个小丽+5)=53  这样一来就容易发现53-5的结果是4个小丽那么多,只需要把53-5的结果平均分成4份,就可以先求出小丽的数量,再根据小丽×3+5=小红 这个数量关系求出小红的数量。
2.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理清数量关系
罗杰斯认为:“如果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么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在当今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还存在着很大的隔阂,这对学生的意义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为此,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真实的问题情境。”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数学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减法的性质》内容时,学生不容易理解a -b-c=a-(b+c) ,这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加深理解他们的规律:如妈妈带了100元去菜市场买菜,买鱼花去42元,买菜花去28元,还剩多少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想到:100元 - 买鱼的钱 - 买菜的钱 = 剩余的钱或者100元 - 买菜的钱 - 买鱼的钱 =剩 余的钱或者可以用100元 - 花了的钱 = 剩余的钱,也就是100元 -(买菜的钱 + 买鱼的钱)= 剩余的钱。这样一来同学们通过比较得知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求得的都是剩下的钱?从而可以抽象出减法的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交换减数的位置,结果不变。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结果不变。
3.借助信息技术,理清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有些抽象的知识不容易理解,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多媒体分解了数学中的复杂概念和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化难为简。比如在讲解《行程问题》时,相遇问题可以动态演示行走路线,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甲的路程 + 乙的路程 = 相距的路程,推导出(甲速度 + 乙速度)× 相遇时间 = 相遇路程。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处理,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合适分析问题的方法,理清解题思路
在小学阶段,我们常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以及分析综合法。所谓的分析法:就是从问题入手,逐步分析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而分析综合法:就是将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的方法。无论是选择哪种方法,都要理清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总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日积月累,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厚积而薄发,真正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素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J]小学教育,2015
【2】卜海琴.小学数学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A],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