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起来的新冠病毒,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在高致死率的数据下,大家的心都恐慌了起来。而打赢这场战争的宗旨在于:如何理性、正确的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病毒战役中,只要提高自身的认知,做好自我的防护,并积极的配合国家的安排,才能够使我们完成的将病毒进行驱赶。目前,临床上的一些疫情防治专家紧急提出了预防和应对新冠肺炎的一些策略,希望能够为大家做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今天,我们就针对于这些内容来说一说,预防与应对新冠肺炎的小知识。
1、哪些人易患有新型冠状病毒?
普遍人群均易成为病毒感染群体,尤其是老年存在基础疾病的群体,又或者是免疫力低下的群体。此外,如果处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但是大量的接触了新冠病毒,也会存在患病的风险,加上该疾病发展过程较快,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2、传播途径
主要以飞沫传播为主,或者是手部接触传播等,只要病毒经患者的呼吸道传出,就会通过手部、衣物等方式进行接触性的传播,又或者是接触到了患者的分泌物、污染过的物品等,然后擦拭了自己的眼睛或者鼻子,从而使患者进入体内。
3、口罩是不是一直戴着就行,不是N95口罩是不是就没有效果?其又可以使用多久?
病毒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只要有细微的空隙就会造成病毒的入侵,所以不管是哪种的防护工具,均需要定期的更换,以保证防护的作用,而对于长期佩戴口罩的人群来讲,需要定期的更换,并且保证口罩的清洁度和透气度,提升自己的舒适清洁,同时还要注意口罩与面部的贴合度,千万不要买太大的了,以免病毒从不贴合的部分进入。增加患病的风险。而目前对于N95口罩来讲,尚无明确的最佳佩戴时间说明,但是经研究结果显示,N95口罩佩戴两天,过滤效果仍在95%以上,而佩戴三天,则会降至94.7%,但是对于N95口罩供不应求的时候,只要没有损害或者弄脏,即可以重复使用。
4、如何居家消毒
(1)消毒:75%以上的医用酒精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可以适用于对皮肤的消毒,也可以适用于对空气、地板、墙壁、物品的消毒。
(2)煮沸以及蒸笼:可以将水进行加温处理,待水温达到100摄氏度后,可以有效的将病菌杀死,所以适用于消毒玩具、餐具以及奶瓶等,此外,当沸水烧开后的蒸汽在20分钟内还可以对衣物进行消毒。
(3)紫外线:太阳是最为自然的消毒工具,所以需要常在太阳光下暴晒衣物、玩具、被褥等,并且保证有充足的阳光照进屋内,对屋内进行杀菌处理。
(4)通风:定期的通风很重要,可以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避免太多的病毒和细菌在屋内滋生,尤其是秋冬季节,千万不要因为寒冷而忽略了通风的重要性。
(5)高锰酸钾溶液:浓度5%的高锰酸钾溶液可以起到良好的消毒作用,对于餐具、蔬菜和水果均有效,只要将这些物品或者食物浸泡在5%的高猛酸钾内1分钟,即可消毒,之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6)漂白粉:漂白粉是大多数人的家里常见的物品,而使用漂白粉也可以将细菌或者病毒杀死,所以可以将漂白粉适量加入清水中,对屋内的墙壁、桌面、地板以及椅子等进行擦拭,可以达到很好的消毒作用。
(7)消毒液:消毒液是居家必备的消毒物品,其杀菌消毒的功效特别明显,在水中适当的勾兑后,就可以放在塑料壶中进行室内的喷洒和消毒,并擦拭干净,但是要注意,消毒液不能够接触食物和餐具等,仅适用室内的桌面、地板等地方的消毒。
5、用肥皂勤洗手能管用么?
有人说,我就用肥皂可以起到预防新冠病毒的功效吗?可以的,只要我们勤洗手,并且掌握良好的洗手方式,保证手部在肥皂和双手挼搓下得到了充分的清洗,是可以清除手部皮肤处的微生物和污垢的,可以最大限度的起到杀菌的作用,所以不管在哪,用什么洗手,只要是有清洗作用的,我们就需要勤洗手,保证手部的卫生。
6、在公共场所如何预防新冠病毒?
在疫情下,我们尽量不要出门,而对于一些要上班,必须出门的人员来讲,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场所,并且佩戴好口罩,在有咳嗽、打喷嚏的行为时,需要及时用纸巾包裹,并且及时更换口罩,废弃掉旧口罩,统一将纸巾和废弃的旧口罩一同扔进垃圾桶内,避免病原传播,此外,不要用手部接触眼部和鼻部,待到了卫生间等场所后,及时的清洁手部卫生,并且尽量用手触碰公共场所的物品,如有必要,可以携带纸巾,用纸巾进行触碰,也可以佩戴一次性的手套。
7、在公共场所吃饭应该如何预防
在公共场所吃法,避免人员密集,尽量去人少的地方就餐,并且实施交叉的形式,也就是隔桌吃饭,避免近距离的接触,并且还要保证吃饭场所的空气流通性,吃饭前与吃饭后均要勤洗手。
8、参加会议怎么预防?
尽量避免面对面的交谈,多以视频会面的方式进行会议内容的交流,如需集中开会时,需要保证室内的通风性,并在进入场所前,进行手部的清洁以及体温的测量,并且还要对室内的空气、桌面、地面等进行充分的消毒,待会议完毕后,也同样需要进行消毒工作,如需饮水,需要自带水杯,如需使用场所内的一次性纸杯,则要先高温水杀菌。
如上的一些内容是大家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情况,所以相对应的提出一些预防和应对方式,以便大家在生活中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