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转化根本设计有效问题,建构高效课堂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研究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陈言萍
[导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单元的起始课,它承载着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等其他图形面积公式提供思想方法、学习经验的重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单元的起始课,它承载着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等其他图形面积公式提供思想方法、学习经验的重任。学生受长方形面积计算负迁移的影响,容易思维定势用“底×邻边”来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会借“平形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直觉认为平行边形拉动就变形为长方形,所以两边相乘就可以了。笔者以为,拉一拉变成长方形是一种转化,但它却是“框架”“周边”的运动,此转化非彼转化,看是似而神不似。平形四边形面积的探究,是基于“等积转化思想”,是面与面的转化。面积概念、面积单位、面积大小才是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真正落脚点、生长点。所以基于以上的思考,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努力将思维的触角聚集在“面”的本质意义上,立图建构“实”、“活”、“趣”、“畅”的高效课堂。
【片段一】
师:观察、比较都不能确定两个图形的大小,怎么办呢?
生:量一量,算一算就知道了。
师:长方形面积学过了,你准备量什么?怎么算?
学生快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该量什么,怎么算呢?请拿出尺子,量出你所需要的数据,快速完成在1号学习单上。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教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
生1:我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斜边,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6×4=24平方厘米。
师:这样做的同学,说说你的理由
生: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邻边”。
师:我听明白了,你借鉴的是求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支持这种做法的孩子也来说一说。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我量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底×高”,面积是6×3=18平方厘米。
【评析】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无法解决问题自然就产生了计算图形面积的需求。他们自主测量计算,既顺理成章地呈现了他们“真实、原始”的思考,又建立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模糊联系。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即使方法未必是正确的,但一定是宝贵的,是我们引导学生走向探索、求真的启航点。
【片段二】
师: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却有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到底用哪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呢?
        学生利用学习单2,独立研究。
师:你的结果是?请你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算法(投影仪展示作品1)
生1:我是先数出完整的,有15格,再将6个半格凑成整格,一共是18格,就是18平方厘米。(学生的数法呈现在展台上)
师:这位同学的数法你看的懂吗?(学生作品2)
生2:我是将左边的三角形整体移到右边,就凑成了一个长方形。每行6格,有3行,共18格。
师追问:这样移动可以吗?面积变了吗?这样数起来更简单。
【评析】“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我们能做的只是适时地让平行四边形纸片套上格子图的外衣。

此时,不仅唤醒了学生用面积单位来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更多的是再次加深了学生对面积意义的认识,而“割补转化”的思想正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
【片段三】
师:从结果上看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高”来计算是对的。那么,大家深入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高”来算呢?
明确任务:1、先独立思考,再借助学具剪剪,移移、拼拼;2、和同桌说说用底乘高来计算的道理
师:我们来个讲坛PK赛,看谁能把其中的道理说的让大家都听明白。
        三个学生汇报
师:谁有补充和提问吗?……老师倒是有个疑问:
1、有人沿着这条高剪、也有人沿着那条高剪,为什么都要沿着高剪?
2、为什么不约而同的把平形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3、转化前的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有什么联系?
         师生相互交流
师:谁能结合板书把其中的道理完整地说一说。
【评析】本环节聚焦到这样的一条主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高”来算呢?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操作、思考中发现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探究出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经历了操作——说理——交流——动态演示——梳理沟通,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分析、辩证、解疑的过程。教师此时静静地、认真地倾听,适时地追问,转化的思想深入人心。
【片段四】
师:回过头来想想,之前把底乘邻边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不对在哪里呢?
生1:邻边比高来的长。
生2:高是垂直线段,两点之间垂线段最短。底乘邻边得到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
师:“底×邻边”,其实求的是怎样的图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长6、宽4的长方形。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变个小魔术,小眼睛仔细瞧。
(课件演示:推动邻边,邻边与底的夹角越来越大,直至垂直。四边所框住的平面逐渐变形成长方形的过程。)
【评析】
学生通地数格子、动手操作验证,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高来算的道理。但一部分学生仍不明白自己最初的错误问题出在哪里,反思式的追问引发了强烈的认知需求。在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辩时,他们又一次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皮亚杰说过,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要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正是从学生最原始的认识起点出发,引导学生在格子图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去印证公式的合理性,学会思辨、学会在学习与探究中逐渐纠正自己的认识、解决自己的困惑,实现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完整建构。而教师能做的就是从始至终、牢牢抓住“面”的本质意义,沿着学生的认知起点拾阶而上,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和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完美结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