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就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四点看法,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渗透学生要善于观察,生物学的很多原理都是来源于科学工作者的细心观察;二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挑战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讲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要局限于老师讲解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不能禁锢学生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三是生物科学本身就是实验科学,要创造一切机会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四是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的创造性是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经验基础上的。通过与实践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字:观察力;挑战权威;动手能力;创造才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多年的教学中观察发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全国普遍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直是我们所要关注和实施的,那么,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思维,无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求解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有可能创见性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渗透学生要善于观察,生物学的很多原理都是来源于科学工作者的细心观察,例如,在讲述《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时,介绍摩尔根的著名果蝇杂交实验,那只白眼果蝇的发现,就是充分体现了摩尔根的敏锐的观察力,如果不是他的细心观察,这个珍贵的实验材料很可能就死掉了,就不会有摩尔根在遗传学上的伟大成就。又如:在“减数分裂和精子的形成过程”讲解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动物细胞的精子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教师最后进行补充完善,在课堂上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观察到的过程,讲完精子的形成过程后,接着让学生看书中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自己总结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进而让学生对照有丝分裂过程,观察总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最后教师出示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图像,让同学观察,区分。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 老师总结——强化练习的方法,既不脱离高考教学的需要,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挑战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培养学生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科学的进步也是建立在科学家们的勇于质疑,在授课中,就要经常渗透这种意识,艾弗里勇于挑战,才让人们认识到,DNA才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推动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更深一步的认识。巴普洛夫、沃太默就是囿于定论,固执的认为胰液的分泌只受神经调节,而失去了发现真理的机会,而斯塔林和贝利斯就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认为这一过程是化学调节,事实证明了他们是对的,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例如,在讲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要局限于老师讲解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在讲解遗传概率的计算时,如人类的多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已知控制这两种疾病的等位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是独立遗传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正常或只患一种病的概率。
患白化病的概率是1/4,患多指的概率是1/2。在计算问题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有很多想法,教师不能禁锢学生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从各种方法中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生物科学本身就是实验科学,要创造一切机会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
例如,在实验教学中,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就要让学生动手,例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教学,就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取什么实验材料,选取何种试剂,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的观察,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材料新想法,鼓励他们通过实验去验证,如此一来,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模型构建“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学中,由于没有橡皮泥,可以让学生想别的材料和办法,有的同学用彩粉笔代替,有的同学用男女同学真人表演,既形象生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的创造性是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经验基础上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要与书本理论知识结合,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后,讲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定要让学生联系学生学农经历,或者让学生走访大棚生产农户,听他们讲解薄膜的选择,温度的控制,采取哪些措施保证产量等,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堂上的理论,这样可以相得益彰。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最主要的特点,通过与实践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生物教学中,要全面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保证我们中华民族在风起云涌的科技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刘振怀.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