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单县县委政府围绕打造单县南部区域性中心强镇和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服务、保障作用,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单县城关镇先后被命名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小城镇建设百强镇”和菏泽市“城乡一体化示范镇”。从实践情况看,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得益于“三个强化”。
一、强化示范引导,大力推进“双推双引”
通北镇既有城(镇),又有乡(村),是城乡结合部。镇党委认为,农村城镇化必须统筹城乡两个发展、促进城乡两个繁荣。为此,镇党委着力实施“双推双引”工程,即在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育,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创业,走城乡联动、共同富裕之路。一是各村党组织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党员干部带头,积极帮助农户选定土地租赁、倒包、转包、互换等流转方式,确保流转土地的农民实现利益最大化。今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9万亩、规模经营8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4%和66%。二是加大农村产业化党组织建设的力度,各村先后成立了蔬菜生产、跨区作业、豆制品加工、农副产品收购等合作社党组织,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年增收超过3000万元。三是在新型工业、商贸物流、大豆产业和有机食品产销四个聚集区建立基层党组织,积极为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牵线搭桥”。目前,全镇已有2600多农民在“四大产业”聚集区就业,年收入5500多万元。
二、强化服务保障,蓄积城镇发展动力
按照“兴经济、促发展”这一主旨,镇党委开展了“项目建设我先行”活动,即通过整合各职能部门党组织的资源,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党员示范岗,积极为投资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实行党政领导和相关党支部包项目工作机制,帮助项目建设单位破解疑难问题。如城建党支部努力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优质外部环境,主动帮助企业办理规划审批等事项。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共引进资金六亿元,引进千万元以上大项目15个。二是组建党员先锋队,强力推进城镇基础建设、楼房开发等重点工程。目前,全镇由党员干部牵头,成立了20个先锋队,与项目建设单位结成服务对子,以“点对点”的方式,帮助建设单位办理解决立项、审批、拆迁等相关事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三是成立党员督导小组,不定期地对城镇建设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导。目前,总投资8.97 亿元的道路拓宽,站前广场改造,楼房开发和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等29个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3.3亿元的幸福家园已全部交付使用,入住农民2104户。
三、强化政策扶持,助推社会事业发展
为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准和群众满意度,经积极争取,镇党委一是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并通过举办消夏晚会、文化艺术节、春节联欢会等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新建了学生管理中心、幼教中心和第三小学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吸引邻近市县、农林牧场和周边乡镇 3000 余名学生在通北就读,占在校生总数的40%;三是投资 1500 万元,新建了市第二医院门诊综合楼,增加了CT、生化检测仪等先进的诊疗设备和 120急救车辆;四是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就医得到根本保障;五是实施了城乡低保、大病救助、教育救助等综合救助措施;六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为230名进城农民办理了城镇户籍,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有效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抓好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以“8+1”“8+X”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示范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1+N”建设模式,镇村联动推出一批美丽乡村。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建成改造镇乐公路、西南外环公路、南外环公路、工业园区延长线等8条主干道路,打通望安桥连接线、二桥路双向连接线等8条“断头路”,进一步完善环翠新区路网,实施南北大街延伸工程,城区道路通达能力显着提升。通过PPP模式新建两个机械停车场,实施东大街绿色停车场改造等工程,城区新增停车位4791个。合理转移农业人口。围绕“一分三向”模式,通过引进规模企业、组织技能培训、提供项目扶持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区、小城镇、美丽乡村集聚,城区人口达到8.46万人,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
乘势而上加快同步小康建设步伐
单县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必须要有科学规划的引领。单县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城市、特色轻工业发展城市的定位,突出产业、绿色、历史、民族、人文等元素,提高规划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现代城市功能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2、必须有社会各界的看齐参与
坚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自觉向县委、县政府看齐,提振精气神,既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潜能,又积极调动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管理的参与性、主动性,形成通力协作、支持共建的良好氛围。
3、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用改革的举措、创新的思路、超常规的办法,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加大投融资力度,采取金融贷款、PPP公私合营、融资代建等创新模式,融资42.7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5.9%,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