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 APTT、TT、PT、分别是用什么检测的?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期   作者:饶 丽
[导读] 近几年,我国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以及检验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更新
        近几年,我国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以及检验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更新,进一步提高了疾病的检出率,以及预测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发展状况。与血常规检查比较,凝血检查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被广泛用于临床。但大部分人群并不了解APTT、TT、PT的测定原理及意义,尤其是不知道APTT、TT、PT是用什么检测的。为此,我们结合部分专家的观点、看法,针对APTT、TT、PT的原理及检测方法等方面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如下。
1、APTT、TT、PT的测定原理
1.1APTT
        APTT,中文称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一般情况下是在37℃条件下,将受检者的血标本中加入APTT试剂、钙离子,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的过程。该项指标普遍用于诊断内源、共同凝血途径中遗传与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以及评估肝素抗凝治疗,同时对除了Ⅶ因子之外的全部凝血因子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然了,也可以解释为试剂中有磷脂但没有组织因子。APTT试验的开展期间,先准备硅酸盐、高岭土、硅藻土等血浆接触表面激活剂,将其加在血浆中,然后继续添加稀释磷脂、钙剂,完成所有操作后开始计时,当见到血凝块形成,即可停止计时。
1.2TT
采集血标本,确定一定量后,加入凝血酶时间反应试剂,共50μl,经过加温处理3分钟后,选择使用波长660nm光照射样本,通过观察、测定散射光光强度,判断凝血期间的血浆混浊度,再通过标准曲线,即可求出凝血酶时间。
1.3PT
        PT,中文全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在受检者血标本中加入组织因子、钙离子,促使凝血酶原向凝血酶转化,然后观察血浆凝固时间即可。注意的是,在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过程中,组织因子的使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该项指标在外源凝血系统中已成为一项灵敏度较高的指标。
        目前,针对APTT、TT、PT的监测可以采用很多种方法,例如手工法、半自动、全自动,但这些方法的施行需要配合当下条件才行。为此,结合部分专家提出的部分内容,学习一下APTT、TT、PT是如何检测的。
2、如何检测APTT、TT、PT?
2.1APTT
         共包括标本采集和处理、试剂及仪器、操作步骤、参考值等内容,如下:(1)标本采集和处理,前者是使用硅化/塑料注射器采集空腹条件下静脉血,根据9:1比例加入富含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内,充分混匀;后者,予以离心处理,留取血清,待测结果。注意的是,整个操作需要在24小时内完成。(2)仪器,包括手工法(秒表、恒温水浴箱、0.1mL移液管等)与仪器法(各种自动/半自动血凝仪)。(3)试剂,主要包括抗凝剂(109mmol/L枸橼酸钠液)、凝血活酶试剂、25mmol/L氯化钙溶液、质控物(正常及异常对照血浆)等。

(4)步骤,以手工法为主,上述各试剂与被测血浆的温度应当维持36.5℃~38.5℃,但凝血活酶试剂预温≤0.5小时、血浆预温≤10分钟。另外,准备与血浆接触的器具,包括试管、加样器等,注意这些器具的材质均为塑料,或是硅化玻璃管。确定完成准备工作后,量取0.1mL枸橼酸抗凝血浆,置入试管中,继续加入0.1mL凝血活酶试剂,充分混匀,置于37℃水浴中,继续加入0.1mL氯化钙溶液(25mmol/L),混匀后立即开启秒表,大约试管浸于水浴10秒钟左右后,将其从水浴当中取出,利用准备的纱布将试管外的水滴擦拭,然后在明亮处不反复瓶邪试管,在流动状态下,确定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形成,如果见到纤维蛋白,停止秒表,查看、准确记录时间,反复进行三次,取平均计数值。(5)参考值,由于选择的仪器/试剂存在差异性,因此将会造成不同的检测结果,故无法统一规定参考值。
2.2 TT
        主要用于测定体外人血浆中的凝血酶时间,当TT延长,表示人体肝素增多/存在类肝素物质,或是异常FDP(风湿性关节炎、骨髓瘤等),或是纤维蛋白原减少(肝脏疾病、先天性无纤维蛋白血症等)。要求实验温湿度分别为15℃~30℃、20%~80%;标本种类为血浆;标本量分别为最适量、最小量、分析量;容器包括枸橼酸钠抗凝试管;血标本采集时间设定在受检者饮食处于日常状态;采血方法为静脉采血,一旦血标本存在严重乳糜血、抗凝效果不理想、采血量不足等异常问题,则需要重新采集血标本。最后,按照相关规范流程,进行TT检测,即核对受检者的年龄、性别,确定无误后,做好登记工作,然后采集血标本,离心处理,完成检测,以获取准确的检测结果。注意的是,交叉反应、药物、干扰物质(溶血、乳糜等),以及测量温度、抗凝剂比例、血浆中的微量凝块等均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采血时,务必一针见血,切不可组织损伤,以防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影响检测结果;(2)采集血标本后,立即送检,以免时间过长而发生溶血现象;(3)保持恒定测量温度;(4)保证试剂干燥,禁止血浆污染试剂;(5)选择正确、合格的抗凝剂,保证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
2.3PT
        用于检查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是否存在障碍的过筛试验,是用于监测临床抗凝治疗效果。仪器及条件包括美国太平洋400C型凝血仪、一次性自动定量采血器(采血针、采血管)、109 mmol/L柠檬酸钠抗凝剂0.2 ml等,操作步骤为采集完毕后,在15℃条件下,离心处理,1小时后测定PT。为了保证PT检测结果准确性,务必严格注意以下事项:(1)选择空腹上肢静脉血液;(2)采血期间,落实无菌操作原则;(3)使用同一型号试管;(4)使用枸橼酸钠进行抗凝;(5)遵循操作规程,防止其他因素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
总结
        APTT、TT、PT可以说是现在大家在体检中,或是在住院期间常常坚守的检查项目了,但大部分人群对APTT、TT、PT的检测并不十分清楚、了解。APTT、TT、PT,属于凝血检查中的常用项目,一旦APTT、TT、PT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提示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是发生其他与凝血功能有关。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家进一步了解、掌握APTT、TT、PT检测方法,本文针对APTT、TT、PT的原理作用、检测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