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马浩淼
[导读]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进程推进的同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了,而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国家有关部门推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
        身份证号码32100219920502XXXX  江苏省苏州市  225000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进程推进的同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了,而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国家有关部门推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这个战略的目的,一方面是想保留乡村建筑的特点,让乡村变成一个安居乐业的场所,另一方面也要拉近城市与乡镇之间的距离。下面文章就从这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期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美丽乡村的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意见,不能空喊口号,后续还要有具体的措施跟上执行。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地区也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措施。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意识到乡村发展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甚至指出“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而在2005年的时候,国家也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做到:生产建设、文明乡风、富裕生活、民主管理。接着,在2013年国家正式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行动,因此美丽乡村也就成为了乡村建设的代言词。2015年国家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具体定义,那就是集经济、政治、文明与生态发展于一体的,可居住、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美丽乡村的口号最初是从政府层面开始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经济日益衰败的乡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而乡村建设的基础就是农业,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乡村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西方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我国与西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农业的发展跟不上国家的发展。在最近几年的人口普查中可以看出,我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民,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却不容乐观,虽然我国的经济大部分是由农业支撑起来,但是这个行业在我国却属于木桶效应中的短板。因此,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立足于乡村,提高乡村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是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国内外美丽乡村成功案例分析
        乡村建设的模式最早开始于1930年,最初的名字统称为“乡村建设”,甚至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国家在中央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农业问题都是备受重视的,在这一点上国外有很多先进经验可以借鉴。
        在国外乡村建设的项目中,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个项目:新村运动(韩国),造村运动(日本),农村更新(德国),土地整理(荷兰)。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在其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目的是动员全体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这项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以农民为核心,内在动力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践过程主要以农民为主力军,政府的作用是以扶持为主。而这项特点也是最值得借鉴学习的,因为这是在农民的层面启发他们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学会动用自己的双手。日本的造村运动则是开始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最初提出的目的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农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良田化,但是农民们居住的环境却是日益下降。与此同时,那个时代的日本为了为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建设乡村时大部分资金为政府投入,这就造成了乡村难以进行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值得我国借鉴学习的是培养农民们自己动手创造的意识,这一点和韩国的新村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德国的农村更新运动则是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多的像是战后重建。因此在这项运动中最值得我国借鉴的部分就是要有法律的强大背景做支撑,同时还有就是上述提到的农民们的积极参与。而最后提到的荷兰兴起的土地整理运动则基本上贯穿了整个20世纪,荷兰是最早进行土地改革的国家之一。这场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了国内的产业结构。因为运动针对的对象是土地,因此土地的利用率也就提高了,可持续发展也就得以进行了。
        在我国提出针对“美丽乡村”建设的20字方针以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成立了一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其中以浙江的安吉模式,江苏的高淳模式和中国台湾的富丽乡村。其中浙江的安吉模式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生态县,在建设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可以根据当地的优势制定适合该地区发展的策略。

而江苏的高淳模式则主要围绕民风与村容来进行的,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乡村的精神面貌,利用优美的环境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最后中国台湾的富丽乡村顾名思义就是以建设“富丽乡村”为主要目的,让当地的农业发展可以和休闲旅游业结合起来,做到均衡发展。
        三.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聚落的保护
        在“美丽乡村”项目进行的同时,也要对乡村聚落加以保护。这样不仅是尊重原建筑的特色,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的自然与文化。
        1.乡村外貌的保留与更新
        在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前要对原建筑与地貌等进行考察,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交通等地理条件来制定发展策略。而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尽最大程度的尊重原建筑的完整性,一些需要新建的部分也要延续之前建筑的风格,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体建筑风格的统一,当然新建的部分要采用原有的建筑技术以及材料。而在环境方面的规划,可以多种植一些当地的特有植物,从山水田园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做到乡村和自然有机的结合为一体。与此同时,在乡村的内部建设中,也要设置一些公共卫生间,垃圾放置点等等公共设施,在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的同时,还可以美化当地环境。
        2.乡村建设的改造与翻新
        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因为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乡村内部的很多基础设施都面临着老化的问题,建筑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一部分村民自发地进行了这部分设施的翻修,但是在翻修的过程中融入了非常多的现代化元素,就导致了这些设施与周边的建筑格格不入。还有一部分居民的建筑的门窗与房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已经影响了居民的正常居住。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针对已经翻新的设施与建筑进行整改,而对于十分老旧的建筑要进行拆除重建,当然建设完成后,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植物等的栽培,保证良好的风貌。
        3.乡村街道的建设
        在上面两点中提到的老旧建筑与陈旧设施的翻修重建中,要充分尊重原建筑的风格,在这些建筑完成后还要考虑当地的巷道问题。重建的那部分建筑的选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地形,符合原有乡村的风格,保证新建筑可以完美的融进乡村当地的建筑与街巷风格。
        4.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在对原有建筑与聚落的保护基础上,还要大力的开发当地的旅游项目,带动该乡村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走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方式。各个乡村要因地制宜,发挥当地农产品的优势,积极建立农业观光园等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推动乡村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聚落是乡村的特色,因此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要注意对聚落的保护。要通过对乡村自身特色的保留与发扬,改善当地村民的居住环境,保留原有建筑风格与巷道的排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学会利用自身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整合当地的自然风貌与文化风貌,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利用乡村的自然优势,大力开展旅游业,增加村民的收入,推动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关瑞明,廖璇,陈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建瓯市小雅村规划设计[J].华中建筑,2019,37(06):104-108.
        [2]高凡.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3]黄秀.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以江西赣县白 鹭 村为例[J].老区建设,2018(18):77-80.
        [4]徐文辉.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周洋宇.美丽乡村100问[M].北 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