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夸张而独特因独特而美妙——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彭蝶
[导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的重要性,对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的措施进行说明,做出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的措施解决方案,希望对我国因夸张而独特因独特而美妙,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的发展有所帮助。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阐述了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的重要性,对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的措施进行说明,做出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的措施解决方案,希望对我国因夸张而独特因独特而美妙,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独特美妙
        一、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的重要性
        粤剧是广东著名的地方代表戏曲,又名“广东梆子”、“广东大戏”,融合了昆山腔、秦腔、徽班的戏曲特点,具有粗犷、质朴的表演特点,属于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包括唱念做打、戏台服饰、抽象形体、人物造型等,每一行当都表现出其丰富而独特的服饰色彩及装扮,具有各自的价值及作用,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演绎出真实生活中的角色和故事内容。
        戏曲早期的妆容是浅淡的粉妆,至清代后期才出现了彩妆。而现在,戏曲化妆已不局限于原来简单的油彩、散粉,一些国际大牌专业彩妆手法被运用到戏曲化妆上。对比 “同光十三绝”画像,当今戏曲演员的妆容,更为鲜艳夸张,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中国传统戏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魏到中唐先后出现了“角抵”(即百戏)、“参军戏”以及“踏摇娘”,这些皆可视为戏曲“萌芽”。不过戏曲的真正发展成熟却是始于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如今依然在戏曲舞台上常演不衰。而到了明清,戏曲已经十分兴盛,众多地方声腔的形成,催生了一大批戏曲剧种,如“百戏之祖”昆曲、国粹京剧等都是在明清两代形成的。
        二、规范的粤剧表演程式,显示独有的风味
        了解戏剧人物行当的戏服。粤剧戏服的结构、色彩、图案以及头饰均有象征意义,显示出人物的身份。虽然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但戏曲的化妆有据可循的只能追溯到明清时代。在很多明清小说中,常有昆曲演出场景的描写,但妆容如何,却很难考证。据有限的文字记载,昆曲的化妆技法,沿袭了明朝以前化妆手法,主要以生旦的“俊扮”与净丑的“涂面”为主。早期的生、旦化妆都较清淡,只用花粉(白)、胭脂(红)、油烟灰(黑)三种粉末状的颜料。而以脸谱为标志的“涂面”则可以追溯到唐、宋。早期脸谱大都比较单纯,表现手法主要集中在眉眼上,至晚清才渐渐变得复杂、细致起来。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画像,是少数可以给人们直观感受戏曲妆容。“同光十三绝”指的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包括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等诸多行当。从画面看,生行妆容与后世已经比较接近,双眉斜插入鬓,应是勒头吊眉的效果,但眉眼部分的妆色显然没有后世那么鲜艳浓烈,对眼部的修饰也没有后世那么夸张。而旦角的妆容与现在的距离则更远一些,无论是时小福的罗敷、梅巧玲的萧太后还是朱莲芬的陈妙常,都与现在常见的美轮美奂的戏曲旦角妆容大相径庭。有趣的是,若对比晚清宫庭旧照,却可以看出两者审美趣味的相似之处。清代从康熙起的多位皇帝都喜好戏剧,相继设立南府、升平署等专司演戏的机构,晚清时期更有一大批京剧演员成为“内廷供奉”,那时的演员在妆容方面迎合当时“主流观众”的喜好,也是完全可能的。
        三、丰富的色彩变形艺术,展现出粤剧独特的内涵
        早期戏曲妆容之所以用色浅淡,客观上与当时演出都在自然光下进行有关。清末,新型舞台兴起,舞台上采用灯光照明,演员化妆的色彩也就相应地加浓加重了。那么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标准”戏曲妆容到底是何时确定的?这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确切地说,现在的“标准”妆容应该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众多的前辈艺人不断丰富完善后形成。比如被视作京剧标志性代表人物的梅兰芳就对旦角的妆容进行过很大幅度的改革。比较梅兰芳不同时期的剧照,就可以看出这种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变过程。
        从“同光十三绝”的画像来看,当时京剧旦角的化妆方式非常简单,淡淡地在脸上画上几笔,片子贴得又高又宽,往往会把脸形贴成方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标准的提高,对这样的妆容进行变革是必然的。资料显示,梅兰芳等前辈名角当年对旦角妆容的改革摈弃了传统化妆只在上下唇点三个红点的方式,改为涂抹口红勾勒唇形,使唇部更加丰润自然。同时还加重黑彩描画眉眼,并在眼部晕染红色的油彩,再加上勒头吊眉,使人物更加妩媚精神。另外,在适当的部位贴上片子,修饰脸形,使得男演员较为硬朗的脸部轮廓变得柔和、秀气,更加符合旦角女性的身份。从“四大名旦”的资料照片来看,他们的妆容都已经十分细致、考究,与早他们数十年的前辈有很大的区别。正是在这些艺术大师的各种变革尝试过程中,戏曲圈形成了一套相对“标准”的化妆方法。“标准”的传统戏曲化妆基本可分为7个步骤:
        第一步:拍底彩,用嫩肉色的油彩铺上第一层。
        第二步:拍面红,用大红或玫红油彩画在眼睛周围,然后慢慢往下匀。
        第三步:定妆,用散粉进行定妆,对油彩的妆面起到固定作用。
        第四步:刷胭脂,在面红的地方,先刷第一层大红色胭脂,再刷第二层玫红色胭脂,也称荷花胭脂。
        第五步:画眼睛,根据角色的需要画出能够表达人物特征的眼形。
        第六步:画眉毛,同样是根据角色的不同画出不同长短、粗细的眉形。
        第七步:画嘴唇。至此,一个“标准”的戏曲妆就完成了。
        不过,由于戏曲化妆历来都是由戏曲演员自己完成的,因而即便步骤完全一样,但完成的妆容却并不会完全相同,眉的粗细、高低,眼和嘴的大小,面部和眼部红色的深浅乃至生行演员额头“冲天炮”形状、颜色都可能会有细微的不同。因而一堂龙套每个人脸上的色彩浓淡和眉眼的形状各不相同是一件很常见的事。而对于花脸和丑行演员来说,同一个角色在花旦只是涂上粉末,然后填上其他鲜艳的颜色。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划黑少许眼眉毛。净角先用白色颜料描画底稿,再加上一些黑色和紅色的胭脂。丑角常有一個大白点在脸的中央。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黄色代表剽悍干练。粤剧是一种色彩丰富的变形艺术,它是对生活的美化和提炼,通过夸张而独特的表演语汇,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假定性和真实感的追求。它讲究传神的写意性表演,通过戏剧的虚拟动作和夸张的色彩,显现出粤剧的特定颜色。在粤剧的表演中,色彩最丰富的当属花脸,花脸在色彩中的运用可谓是一人一脸谱,其脸谱色彩艳丽、构思精美,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而成,显现出每种人物不同的标志,花脸中的武将要扎靠披蟒、背插旗,足蹬高靴、脸挂臀口,头戴金盔翎子,讲究开打时的步法身手,快而不乱,拿捏到位。
        四、总结
        综上所述,粤剧表演是一种程式化、歌舞化的艺术形式,它对生活加以提炼和规范,用其独特的戏曲人物造型、装扮、色彩配置等,显现出粤剧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及品德,在粤剧行当之中,不少人物造型夸张而独特,色彩艳丽而精美,再配以不同的演唱和表演风格,显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个性,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备受人们推崇和喜爱,并且在时代的进步下,粤剧也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展现给观众一个多彩的等剧。
        参考文献:
        [1]陈沿伶.因夸张而独特因独特而美妙——粤剧人物造型与色彩分析[J].戏剧之家,2016(06):36.
        [2]孙忠英.乡土美术教材《粤剧人物造型》课程设计及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58):274-275.
        [3]王丽恒.粤剧服饰特点对瓦脊公仔造型影响[D].广州大学,2018.
        [4]罗敏.论粤剧电影对粤剧发展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9.
        [5]罗铭恩.开拓粤剧艺术的新领域——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观后[J].南国红豆,2004(03):1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