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及桩基础施工技术探究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6期   作者:朱小鸽
[导读]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性技术,并提出采用振动打桩技术、静力压桩技术、成孔施工与混凝土灌注四项改进桩基础施工的技术措施。
        江苏阳湖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性技术,并提出采用振动打桩技术、静力压桩技术、成孔施工与混凝土灌注四项改进桩基础施工的技术措施。在开展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地基基础,还是桩基础施工都遇到些许问题,相关人员应提升施工技术手段,进而保障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桩基础;施工技术
        前言:建筑工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有桩基础与地基基础,地基为项目建设的根本,因而在建设时,其技术需达到国家的标准与要求,才能有序开展建筑工程。不同种类的建筑会有对应的保障方式,技术人员应明确工程与地层地质特点,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进行项目施工,从而提升地基基础的稳定性。
        一、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性技术
        (一)换土技术
        若某些位置的土质较差或土层较松软,施工人员应实行科学的换土技术,其目的是将其表层的软土及时去除。由于软土有较强的松弛性,在软土上开展地基工程建设会使土层沉降,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改善当前问题,在工程建设开始前,施工人员需立即更换土壤,用强度较大的沙石作为替代,以保证土壤的硬度与强度,增强其载重能力。此外,若土地太过潮湿,或其冻土层与地下水较为丰富,也需及时借助换土技术更换土壤,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形成安全隐患。
        (二)夯实碾压
        在建设地基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将沙土与软土混合后进行夯实碾压,以保证地基建设的牢固。当地基牢固时,其建筑物的上部结构才能保持稳定,施工人员在应用碾压技术时,需反复进行,从而使建筑物的地基得到质量保证。针对土地沉降,仍可采用夯实碾压的技术方法,以加强土壤的硬度,降低沉降产生的概率。
        (三)排水技术
        若某建筑工程建设在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段,则排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地基基础,因此,施工人员应合理采用排水技术。与此同时,沼泽地区由于其地质特殊,排水技术的运用也较为重要。在建筑工程的实际建设中,若排水技术应用较差,该建筑在建设后期极易发生沉降等不良情况,但若合理运用该技术,则水量将会较均匀排出,保障地基基础质量。当地基产生沉降时,不仅会将桩基础严重腐蚀,还会引发其弯曲、变形,甚至断裂,载重能力也会产生负面影响[1]。
        二、改进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的技术手段
        (一)振动打桩技术
        为提升建筑工程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可采用振动打桩技术,该技术不仅应用范围较广,其应用效果也较为明显,且极易操作,其操作的设备便于携带。施工人员借助相关振动设备,通过振动透过土层,使振动达到中深度的土层内。利用振动设备不断地深入,其内部的岩层与土层产生了变化,并将桩基础包裹严密,使其在土壤中愈加稳定。振动打桩技术的便携性较好,且应用广泛,因而在开展建筑工程项目时,其应用价值较高。此外,振动打桩技术可应用在多种土质与土地中,适应性较强,可有效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且打桩效果也较好,但技术存在的唯一缺陷,即在振动的过程中,其声音与频率较大。在实际作业时,并不适用在临近居民区与相关闹市街区。
        (二)静力压桩技术
        由于振动打桩技术难以应用在居民区或闹市街区,在人流较多的地段需找寻更为科学的技术以替代振动打桩技术。通常来讲,桩基础类的工程建设极易建设在相关闹市街区,且应用价值与应用效果较好,因此,工作人员可采用静力压桩技术以适应此类地段。

一方面,静力压桩技术的噪声较小,并未打扰到闹市街区或附近居民区,而另一方面,其打桩的效果也较为明显,尤其是采用静压力使桩进入到土壤中,虽然土层松软,但静压力的作用力仍能保证桩的位置。该技术除了减少噪声与降低周遭影响外,也使用较少的钢筋混凝土,使该建筑工程的实际建设成本降低。由于噪声小,在多个地段都可开展工程建设,如临近居民区、闹市街区等,其施工时间的选择也较为宽松,基于静压力超强的作用力,其对土壤的要求较少,因此,在桩基础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静力压桩技术[2]。
        (三)成孔施工
        为保障建筑工程桩基础质量,施工人员可开展成孔施工,首先,在施工开始前,应确定成孔直径和入岩情形,以判断锤击的密度与频率。在进行钻进与冲击时,需依照土层的实际情况,并及时调整泥浆稠度,由于回填土可生成泥浆,可在其内部加入适当清水,以调整泥浆比例,待其稠度符合要求后,应循环冲击。在钻进冲击的同时,工作人员需实时关注土层变化,土层类型不同,其泥浆浓度也会有所区别,可进行适时调整,并使之产生可靠护壁,防止塌孔。
        其次,施工时应选择垂直成孔,并时刻注视桩机的平稳度,孔位中心需与钢丝绳保持重合,当产生偏移时,需及时采用块石进行回填。在冲孔的过程中,若遭遇孤石,可实行交替钻进冲击策略,将大块孤石击碎,并进入孔壁中。
        最后,当冲孔的深度为5m时,管理人员需及时验孔,并更换钻头,针对易发生缩孔或塌孔的位置应仔细检查。若成孔进入到基岩层中,在持力层中每次取样需完成300mm的钻进冲孔;而在非持力层中一次取样应完成500mm的冲击钻孔。对于桩径偏差,尽量小于100mm,其垂直度偏差应低于0.8%,待工序完成后,会保证建筑工程桩基础的质量。
        (四)混凝土灌注
        第一,在开展混凝土泵送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将汽车泵放置在桩位与道路附近,并检查泵管,确认其安装的稳固程度与连接处的严密性。在进行泵送前,应先将水泥砂浆泵送,排出砂浆后再泵送混凝土。工作人员在泵送时,需保证及时供应混凝土,如果发生堵管等情形,应组织部分人员立即开展抢修工作。完成泵送以后,可立马清理泵送管,使之保持干净、整洁。
        第二,施工人员还应进行水下灌注,在工程开展时采用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其长度一般在2.5m左右,最下段的部分则需超过4m,并准备好不同长度的短管,如1.5m、1.0m与0.5m等,由于桩深要求不同,其导管长度也要略微调整。具体来说,工作人员应对导管开展试压工作,其压力在0.6-1.0MPa为宜,若及时检查导管的接头处是否存在破损情况,有则立即修补,或直接更换,防止其因内部渗入泥水而使混凝土离析。
        在灌注前应认真检查导管与其连接处,保证每个部分的螺栓都较紧,用止水胶圈密封,保持胶垫的完整。在灌注第一批混凝土时,导管应进入到混凝土较深的位置,其深度通常在80cm以上,整个过程都不能拔出导管,专业人员还应实时测量导管深度,保障该数值达到建筑工程的要求。在灌注的过程中,流态状的混凝土随着重力下落而进入到桩孔内,可使用导管对其适度捣插,使灌注速度不断加快,使水下混凝土更加密实。
        例如,某建筑工程在开展桩基础施工时,采用混凝土灌注法,施工人员选择透气性与质量较好的混凝土,在浇筑前,对导管接缝进行密封,在灌注时,又应用导管对其振捣,提升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桩基础的质量。
        总结:综上所述,地基是所有建筑项目的基础,施工人员应更加重视与关注地基建设。在实际运用地基技术时,应依据国家标准,进而保障桩基础与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并从多个层面,如质量、技术等考量地基建设,促进地基基础类工程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加发.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18):27-28.
        [2]张涛.谈民用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的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8,44(35):59-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