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京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各行各业生产用电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对10kV配电线路和供电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力部门为了满足用户生产对电力系统的要求,必须对10KV配电线路加大维护的力度,特别根据过往故障出现的特点,举一反三及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配电线路 故障技术 电力系统
10kV配电线路具有种类多,有裸导线、绝缘导线、电缆等;线路纵横幅射点多面广,穿越城镇深入村居,运行环境复杂;配电线路数量多,结线方式复杂的特点。因此发生故障的机率也相应增加,从而影响各行各业用户的生产、生活用电,因此运行人员需要掌握配电线路故障的特点和故障出现原因可能性,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或消除故障,从而保证10kV配电线路安全可靠运行。
一、降低雷击故障主要措施
雷雨季节到来前全面检查、维护线路、设备接地装置。检查接地引下线连接是否完好;检查接地体是否有断裂或外露现象;开展接地网接地电阻测量,完成不合格接地装置整改,保证接地装置在雷雨季节到来前完好投入使用。严格细致查找线路绝缘薄弱点,重点关注雷击故障率较高的10kV线路。组织开展特巡,对线路绝缘子进行细致检查,检查线路绝缘子积污情况、是否存在裂纹、破损或闪络痕迹;检查避雷器表面是否有明显裂纹、严重积污或闪络痕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结合线路停电计划,对运行超6年且过去两年内雷击跳闸次数累计超过6次的10kV线路避雷器安排轮换,提高线路防雷水平。结合技改、修理项目,在雷击故障率高的线路上推广加装过电压保护器。
二、降低外力破坏故障主要措施
一是开展外力破坏隐患调查,建立风险档案,对风险“黑点”加强巡视,缩短巡视周期。建立政企联动机制。联系当地政府、公安、安监、行政执法、林业、市政等职能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宣传电力设施防外力破坏的相关要求,部署落实防外力破坏事前预控、安全交底、施工方案审批、联合执法、事后追责等各项工作。联合相关人员,定期组织辖区吊车司机召开电力安全隐患预防交流会,组织学习电力设施保护知识,分析吊车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深入施工工地、花木场、林场、村居、吊(钩)机公司现场派发防外力破坏宣传单张,向相关负责人做好防外力破坏宣传。严肃追究电力设施外力破坏肇事单位(人)法律责任,做好电力设施受损索赔。
二是做好防小动物设施检查,对户外易受小动物影响部位增设绝缘护套(胶带)。重点检查配电房门窗、电缆沟进出线孔洞、屏柜电缆出入口等小动物容易进入的薄弱点是否有封堵或安装防鼠挡板,高压配电柜母线铜排带电电气连接点是否有绝缘处理。鼠患严重地点附近的杆塔,需清理附近杂草地及垃圾的堆积,并施放毒鼠药;配电房的出入口位置是否设置防鼠贴纸;配变、开关、刀闸、避雷器带电部位是否做绝缘化处理。在配电房范围内实施工程项目,须特别关注:开关房的孔洞,施工单位必须事先征得运维人员的同意,并安排专人旁站监督;已开挖的孔洞,在项目施工间断、结束等施工人员离开的时候,必须先将孔洞恢复封堵状态;孔洞的封堵严格执行上级下发的技术标准;工程项目实施期间严禁拆离防鼠挡板或长时间打开门窗。防止高秆植物破坏的树木修剪或砍伐。防止外飘物和高杆植物碰触架空裸导线引发故障的防范措施。
三是根据现场实际采用更换绝缘导线或加装绝缘护套的方法对线路进行改造。对建筑施工单位做安全技术交底,需与线路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排防止由于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对电力设施产生危害,禁止施工人员向外抛掷物件危害线路的安全运行。架空线路杆塔或台变附近有取土、开挖、填土、建筑、转桩及起吊作业时,在杆塔四周装设围栏,并在围栏和杆塔上悬挂宣传、警示牌。架空导线下可能有施工车辆穿越时,在导线下方设置临时“龙门架”对通过车辆进行限高;在车辆主要出入口附近的杆塔上悬挂“高压危险,施工机械与导线安全距离不得小于两米”的警示牌和法律法规宣传牌;在线路保护区外5米处设置“上方有10kV高压线,请放下车斗,以防触碰”的宣传牌。
四是电缆线路保护区范围附近出现取土、开挖、填土、建筑、转桩及顶管作业时,在电缆通道两侧向外延伸1.5米处装设围栏,围栏上挂“高压危险,禁止挖掘”或“破坏电力设施,追究法律责任”的警示牌;在电缆通道上设置法律法规宣传牌。当现场条件不适宜安装防护围栏时,可在电缆线路两侧向外延伸1.5米处每隔15-20m安装1支PVC电缆警示桩,并在电缆通道上设置法律法规宣传牌。
三、降低施工和产品质量故障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对项目设计、施工、启动试运、竣工验收等各阶段的质量进行有效管控。配网工程实行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初检、业主启动(竣工)验收三级质量验收制度,业主启动(竣工)验收要求必须有运行人员参与,确保工程质量。
二是严格执行10kV电缆终端(中间)头施工人员准入考核持证上岗制度、10kV电缆终端(中间)头制作全过程持证旁站质量监督制度、对关键工艺部分视频或拍照记录。落实电缆故障责任追究制度,减少电缆及其附件的产品和施工质量引起的故障,推行质量责任追溯。对因施工质量造成配网故障和缺陷的,追究相关施工单位责任。对因产品质量造成配网故障和缺陷的,需联合电力设备、材料供应商共同进行原因分析,要求供应商对发生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在工程质量或产品保修期内发生故障和缺陷的,要求材料供应商或施工承包商按照国家法规和合同约定履行保修责任。组织开展工程物资进行到货验收,严格相关规定开展配电设备交接试验,确保试验项目和项目质量。项目实施单位对交接试验过程、结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核。加强带电测试技术的应用。新架空线路和配电设备在投运后一周内应进行红外热成像测温或超声波(地电波)局放测试。有中间头的电缆线路投运前应进行电振荡波局放测试,将振荡波局放测试纳入电缆线路工程交接试验项目,由施工单位实施并出具交接试验报告。
四、防止用户故障出门主要措施
做好防用户故障出门技术措施,向新报装用户在产权分界点推荐安装故障自动隔离装置。定期检查专变用户用电设施运行、维护情况,要求按期开展用电设备预防性试验和维护工作,存在安全隐患的,敦促及时整改。开展用户电房继电保护装置、定值检查工作,重点检查保护装置是否良好,电源进线、配变保护是否投入运行,检查保护定值是否与上一级保护配合,保护定值是否按定值单执行,对发现问题及时派发整改通知书并督促客户限期进行整改,防止用户故障出门。
参考文献:
【1】横山茂,吴国良.配电线路雷害对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邬晓东.试论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施工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