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也是提升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语文教师能够牢牢抓住阅读这一重点,那么语文教学势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1年版的《语文教学标准》中提出,阅读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表现,而不能让老师的主观思想来代替阅读过程中的思索,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激发,使其能够对读物有更深的体悟和理解。所以,“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需要被教师们摒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优化学生的阅读方法,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前言
精通阅读的人必然精通语文,这句话足以说明阅读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的地位之高。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语文也在其他科目中充当学习工具。所以,使语文教学保质保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科目有着促进的作用。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倘若想要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从阅读下手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而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的阅读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促进主动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种内在的情感因素,兴趣能够激发潜在动力,让人摒弃畏难情绪和反感情绪。因而,兴趣常常能够促进学生学习,阅读也是如此。
阅读教学不能靠老师将文本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拥有对阅读的兴趣,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样的教学课堂才能收获效果。失去了兴趣的阅读,永远也读不进学生的心里,只会徒增学生对于阅读的厌恶感,导致阅读效果不容乐观。教学往往讲究因材施教,小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性格天真活泼,他们认知不全、视野尚窄,正处于认识这个世界的阶段,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奇,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添加儿歌、故事、音乐等等,在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的同时,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大大满足了学生好玩好奇的心理,以此便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进行阅读。
譬如,在进行课文《草原》的教学时,老师便可以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网络上搜集草原风光的图片并展示给学生,与此同时,播放草原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之下,学生必然能够全方位地领略到草原的辽阔和美丽。而这些从图片和音乐中获得的感知,是传统的书本教学中难以获得的。两者相比,多媒体教学可以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能够积极引导其进行探究活动。多媒体的引入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让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参与者。拥有了兴趣,主动参与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升,语文素养也才会提升。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融合性学科,里面有众多科目的交织,因而语文阅读材料的范围也是尤其广阔,涉及科学自然、人文传统的文章不占少数。所以,老师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能力,熟悉其阅读水平,再选择合适的文章,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提升阅读素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阅读,在兴趣的滋润中成长。
二、引领品读,还学生阅读时间
其实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其语言的优美,思想的深邃,视野的广阔,构思的灵巧,都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的。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走进这些文章,用心感受其中的韵味,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我们反观实际的课堂教学,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但是阅读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课堂时间乃至老师的精力,大多都用在了课文的分析上,学生的阅读只能被动接受。现如今新课改不断推行,老师应该更加关注阅读,要让阅读回归本质,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多种方式读书,在兴趣的引领下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年级的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将圆明园昔日的金碧辉煌与被侵略者肆意践踏后的残破不堪进行对比,真切地表现了对古代灿烂文化的喜爱和怀念,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与愤懑。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整体通读,解决生词问题,感知文章大意。随后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对一些重点片段的语气和语速精心揣摩,朗读时相互对比,力求读出感情。
多种形式的阅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情绪调动起来了,那么就很容易读懂文章,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继而丰富课堂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方法指导,提升阅读效果
提升阅读能力,徒有兴趣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适宜、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认识阅读、享受阅读,在阅读中收获和提升。
1、略读法
略读法通常是需要灵活掌控的,一般情况下,略读文章都是在精读文章
后出现,例如在五年级精读文章《草原》之后,略读文章《丝绸之路》紧随其后。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迅速通读全文,从而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为学习本文做好相应的铺垫。
2、精读法
精读,顾名思义就是精细化阅读,文章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都需要细细
揣摩,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调动起来,同时加以标注和思考,在阅读进行中不断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长此以往,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素养才能提高。在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父子之间的对话进行细细品读,必定能够在一词一句中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拓展阅读
课内的书籍往往是有限的,要想提升阅读能力,这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就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他们在更多更好的书籍中汲取营养,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在提升认知的前提下,培养较高的阅读素养。
在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面,可以举行书籍阅读评比、讲故事等活动,老师可以适当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褒奖,以达到让同学们踊跃参与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学习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小学是习惯、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掌握适宜的阅读教学方法,将阅读的兴趣赋予每位学生,提升其阅读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玉红,张晓琴,冯肖琴.构建小学数学快乐课堂的教学策略[N].山西交口县双池镇中心学校,发展导报,2019(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