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3期   作者:廖文凤 李始群 杜华玉 戴倩影 黄呈途
[导读] 探讨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
廖文凤 李始群 杜华玉 戴倩影 黄呈途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 目的:探讨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科诊治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片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前,治疗7、14 d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总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14 d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小于治疗7 d,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症状。结论:相对于单纯使用氯雷他定片治疗,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氯雷他定片; 双氯芬酸钠滴眼液; 过敏性结膜炎; 临床疗效
过敏性结膜炎是由变应原激发、IgE介导的眼部炎症疾病,主要包括I型和IV型超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非感染性眼部疾病之一[1]。在我国,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率高达22%左右,且随着化妆品使用率的不断上升和环境污染加剧,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分析观察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诊治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9例,女35例;年龄16~67岁,平均(35.39±12.68)岁;病程7~26 d,平均(12.22±2.8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15~65岁,平均(34.19±9.28)岁;病程5~30 d,平均(13.27±3.86)d。(1)纳入标准:①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期间未使用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②患者无角结膜炎或其他眼科病史。(2)排除标准:①对实验所用药物有过敏反应;②患者由于佩戴隐形眼镜导致患过敏性结膜炎;③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甲亢等病史;④患者中途退出实验或依从性较差。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氯雷他定片,1片/次,1次/d。观察组患者双眼滴注氯芬酸钠滴眼液,
2滴/次,3次/d,氯雷他定片治疗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总积分:通过问诊形式从眼痒、流泪、烧灼感、异物感、畏光等五方面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检查,再通过裂隙灯从结膜充血水肿、睑结膜滤泡及乳头变化、有无分泌物、角膜上皮变化、眼睑及球周组织水肿、角膜缘变化等6方面检测患者的临床体征,按严重程度进行评价[2]。0分:无自觉症状;1分:自觉症状较轻;2分:自觉症状中度;3分:自觉症状较严重。总分33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记录治疗期间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和症状。
1.4 疗效标准 参考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减少75%~99%;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减少50%~74%;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减少≤49%。临床疗效=(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14 d的临床症状积分小于治疗7 d,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症状。
3 讨论
过敏性结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是结膜对外界变应原产生的一种超敏反应。通常,正常结膜和眼部周围组织内均含大量IgE受体,当患者接触到致敏原时,致敏原通过泪液膜进入结膜与B淋巴细胞作用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合成释放出特异性IgE抗体与IgE受体结合。当再次与致敏原接触时,致敏原就会通过泪液膜与IgE受体作用,使肥大细胞产生脱颗粒反应,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趋化因子等炎症介质,刺激眼部组织引起瘙痒、灼感、异物感、流泪等症状。
氯雷他定是哌啶类抗组胺药,具有特异性拮抗组胺H1受体、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炎症递质释放和降低白介素产生等多种作用。且氯雷他定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具有起效快、疗效持久、副作用少等诸多优势,由于氯雷他定疗程较长,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等因素,其临床疗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在本文结果中,单纯使用氯雷他定治疗7、14 d的患者的临床疗效仅为51.61%、72.58%。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是苯乙酸衍生物,临床主要作为抗炎镇痛药物使用。双氯芬酸钠能有效抑制环氧化酶的生物活性和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稳定细胞膜,从而缓解灼烧、瘙痒、畏光等临床症状。此外,双氯芬酸钠还能显著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三酯进行结合,降低游离花生四烯酸的浓度和嗜酸性粒细胞活性、抑制白三烯生成、降低炎症因子对患者眼部所造成损害,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治疗。再加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直接作用于患者病灶处,在结膜处形成一定的药物浓度,其渗透性和效果更为显著[3]。在本文实验结果中,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14 d的临床症状积分小于7 d,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症状(P>0.05)。沈剑[3]研究表明使用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眼液治疗的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對照组患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4%,观察组86.1%,观察组患者患眼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的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相对于单纯使用氯雷他定片治疗,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大复,于琨瑛.过敏性结膜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9,11(33):162-165.
 [2]宋昱.地塞米松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7(3):26-27.
 [3]沈剑.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临床研究[J].國际眼科杂志,2016,16(1):157-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