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医护理模式对小儿外感发热疾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3期   作者:王惟
[导读] 研究小儿外感发热疾病采用临床推荐护理方案-中医护理的效果。

王惟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200)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外感发热疾病采用临床推荐护理方案-中医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66例小儿外感发热疾病患儿,时间2019年1月至12月,对照组33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3例行中医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反复发热几率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儿外感发热疾病采用临床推荐护理方案-中医护理,能够取得理想护理效果。
【关键词】小儿外感发热疾病;中医护理;效果

    分析得出,小儿尚未完善发育中枢神经且容易发热,不具备较强抗邪能力,对于小儿来说,身体自行调节寒暖能力不具备,天气不稳定情况下,外邪侵入,容易发生小儿外感发热疾病,属于儿科疾病[1],发病率较高,应及时治疗,避免影响患儿后续生长发育。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开展护理干预,确保高效、全面,有利于患儿身体康复。本组实验分析了66例小儿外感发热疾病采用临床推荐护理方案-中医护理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随机选择66例小儿外感发热疾病患儿,均知情同意,根据抽签法分组,观察组33例,男女依次是21例及12例,中位年龄3.5岁,区间2岁至6岁,对照组33例,男女依次是22例及11例,中位年龄3.6岁,区间1岁至8岁。2组患儿资料对比得出P>0.05。
1.2方法
      对照组33例行常规护理:予以患儿家长常规健康宣教,叮嘱并保证患儿获得保暖护理,避免细菌滋生,确保患儿所处病房及时通风、卫生清洁,住院期间,若患儿需要服用中药药剂,叮嘱患儿家长对汤药温度进行良好掌握,避免发生小儿烫伤事件。
       观察组33例行中医护理模式:(1)灌肠护理。侧卧,在合适位置放置手术垫单及治疗巾,充分显露患儿肛门并实施肛管前端润滑处理,利用专用注射器,将准备好的灌肠药液吸取并连接肛管,在患儿排气后,插入患儿直肠13cm位置并完成缓慢注射操作,完毕后,将其轻柔拔除,放置在弯盘中,取干净卫生纸,在患儿肛门处轻柔擦拭,促使患儿处于正确、舒适卧位,促使患儿体内保留60min左右灌肠药液。(2)中药贴敷。研磨生石膏及冰片,至粉状,混合凡士林,至糊状,将其敷在患儿大椎穴、膝窝委中穴、肘窝尺泽穴,固定时使用纱布,替换时间维持在1d。(3)饮食护理。护士在患儿入院时,叮嘱患儿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日常生活中,注意多喝水,有利于患儿消化体内食物,在患儿排便后,对患儿肛门处进行及时清理,可避免患儿发生感染。(4)药浴发汗。住院期间,利用中药浴足发汗[2],足浴过程中,保证水温合适,时间保持在0.5h,完成足浴后,对患儿汗湿衣物进行及时替换,可避免患儿发生着凉。
1.3效果研究[3]
症状基本全部消失,住院期间未发热,为明显好转;明显改善症状,住院期间轻微发热,为好转;其他情况为无效。护理总有效率=100.00%减去无效率。
1.4统计学标准
    统计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期间需根据SPSS 20.0软件,表示方式即(均数±标准差)、率,P<0.05,则统计学表达有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反复发热几率均明显改善,对比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

3 讨论
      临床常见小儿外感发热疾病,发病后,不利于患儿健康成长,分析病因,较为复杂,从中医学角度,得出外感及内伤,小儿形气末充、卫表不固,容易发生邪气入侵及疫病入侵,分析此病,发病较急、较快。
临床研究得出,若小儿先天不足,或者小儿喂养不当[4],容易发生乳食淤积等情况,长此以往,可导致患儿发生气血虚亏,导致患儿肝脏功能失调,主要临床症状是持续性发热,分析外感发热,主要临床表现是口干、恶风、发热、微汗、舌苔黄等,治疗方式是疏散风热、解肌发汗,由于此病容易反复,因此,治疗期间,应根据实际情况,为患儿实施中医护理模式,有利于患儿身体康复。
分析得出,常规护理不具有代表性,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根据患儿疾病特点,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提出中医护理模式,可有效弥补以上不足,可获得理想护理效果[5]。临床实践证实,小儿外感发热疾病采用临床推荐护理方案-中医护理,可行性较高,是临床认可的护理方案,从中医学角度出发,为患儿提供各种中医护理方式,临床作用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可发散外邪、清热解表,护理过程中,应为患儿实施灌肠护理干预,痛苦程度较小,安全性较高,微量灌肠,可在一定时间内将灌肠药液充分保留,可将患儿体内温度有效降低,利用中药贴敷,合理选择中药材,敷在指定穴位,可退热、疏通经络。另外,临床还应做好患儿及其家长情志护理,疏导患儿及其家长不良情绪,加强患儿及其家长了解疾病程度,增强整体治疗信心,促使患儿治疗效果大大提高。饮食过程中,指导患儿注意事项,与患儿家长沟通,将患儿饮食方案合理制定,促使患儿科学饮食。另外,对于护士来说,应充分了解中医护理模式,促使患儿机体尽快康复。
本组实验数据: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反复发热几率均明显改善。结果证实,中医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荐。
综合以上得出,小儿外感发热疾病采用临床推荐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可明显下降患儿反复发热几率,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商海燕.中医护理模式对小儿外感发热疾病患儿的影响分析[J].名医,2018(6):131-131.
[2]雷欢,万英,李玲.万英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6).
[3]宋爱玲.综合护理在小儿外感发热中药灌肠疗法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1).
[4]汤伟,邵湘宁,贾一凡.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体会[J].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2018(5):310-314.
[5]赵永新,黄琴.中药外治法应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进展[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2):39-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