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调试和维修中的安全问题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濮晨
[导读] 摘要:近年来,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高层建筑工程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电梯设备投入使用,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体验。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扬州分院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近年来,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高层建筑工程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电梯设备投入使用,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体验。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关于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一直居高不下,如何实现电梯的运行安全与可靠性,需要从电梯设备日常的维保工作抓起,完善维保工作的管理措施,从源头控制电梯的事故发生几率,从而降低电梯出现故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电梯调试和维修中引发安全事故的原因,然后对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梯调试与维修;安全问题;管理措施
        1电梯调试和维修中事故伤害分析
        1.1人员因素
        在日常电梯调试和维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自身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问题,影响该项检验工作的安全性。主要是因为在电梯调试和维修的过程中,检验工作人员对电梯的基本信息不够明确,各项资料不够详细,导致检验工作产生一定误差,没有做好相应的检验方案,无法为检验工作人员提供基础性的安全保证,最终导致安全事故伤害的发生。
        1.2机械因素
        (1)电梯受到电机的旋转作用进行垂直上下运动。因此,在电梯调试和维修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零件有很多都是转动的零件,例如:曳引轮、导向轮、限速器轮、反绳轮等,若是检验工作人员不小心碰触到这些零件,就会对工作人员造成卷入、剪切的伤害。同时,针对盘车操作方面,维保人员若是存在操作失误的情况,很容易导致电梯轿厢的移位,这样也会导致剪切伤害的发生。
        (2)电梯井道的检验是检验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但是经常因为电梯井道空间不宽裕,检验工作人员的头部与井道壁接触,造成伤害。另外,在检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手脚经常会伸向护栏外面,这样很容易与电梯设备接触,进而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1.3电气因素
        电气因素所造成的电梯调试和维修事故伤害非常大,并且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为频繁,主要是因为在电梯调试和维修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电压的高低、温度、接触面积等方面,对工作人员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伤害。同时,在对电梯的电气系统进行检验的时候,若是检验工具的使用不规范,或者无法准确判断电气系统的漏电等问题,就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另外,针对电梯轿厢顶部检验工作,若是照明设备通电时间相对较长,温度处于较高的状态,这样也会对电梯的检验工作造成影响,导致检验安全事故的产生。
        2电梯调试和维修工作的安全管理策略
        2.1从制度上加强人员管理
        电梯在制造与安装的环节,都会对运行中的安全造成影响。但保证其日常运行中安全性、稳定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的保养与维护。其中,维护的操作人员的专业性、责任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必须在严格并且合理的规章制度下,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出要求。所以,应当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保证电梯维修与保养人员在工作上的规范化、标准化,尽可能的降低发生故障的几率,并保证电梯长期稳定的安全运行。另外,在相关的管理机构中,要针对电梯维修保养的单位或人员进行职业素养以及操作方法的培训,并相应的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法,对工作的质量、效果进行评估。在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的同时,建立执业资格证管理方法,使电梯的维修保养人员做到持证上岗。这种管理方法下,维修人员在进行现场问题的处理时,可以更加迅速、准确的对故障点进行判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必要的处理,尽快的将故障修复,使电梯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得到保障,履行职责的同时,要发挥合理制度下人员管理的优势作用。


        2.2规范行业提高法律意识
        电梯的相关维修养护工作,应当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下规范化展开,并在监督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过程中,配合定期的考核与监管,实现动态的监管方法落实。同时,管理部门应强制性的对电梯厂家、维修代理机构提出要求,使其到所在地区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在确认资质后才能进行相应的维修保养工作,以此完成静态管理的内容。在这两种管理方法下动静结合,充分发挥出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使政策法规的落实更加到位,针对电梯维修保养机构的管理也更加严格。
        2.3建立合理长效监管机制
        在进行电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制定出相对较为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发挥出现代技术条件的优势,提升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整体的管理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在管理上建立起相应的信息系统,对电梯运行中的必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辅助工作人员进行动态的电梯运行监管,形成完善的网络系统。在系统下,电梯设备的检测人员在发挥职能作用,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工作中,可以对电梯运行的整个维护保养的线性过程充分的了解,为实际的操作提供参考性建议,并对具体工作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这种系统式的管理模式下,还可以将行政管理、运行监测、使用单位等相关的部门或组织有效的连接起来,通过网络实现电梯运行数据与信息的共享。并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进行相互的监督与管理。这对于提升整体的电梯维修保养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使得维修单位的工作在双向的监督下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通过电梯安全性的提升,使得普通使用者成为最大的受益方,帮助电梯的安全管理的效用得到最大水平的发挥。
        2.4加强安全知识宣导普及
        电梯的安全性管理,离不开使用者的有效配合,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部门扩大自身的职能范围,加强对电梯安全知识宣传普及的重视程度。利用电梯安全实用知识的宣传,使普通使用者能够按照合理的方法、正确的程序使用电梯,并保证文明礼让乘坐电梯,避免对电梯进行故意破坏的行为发生。同时,在进行相关的知识普及中,还应当加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以及面对安全故障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尽可能的减少人身财产的损失。
        2.5安全性能评估体系的建设
        参与电梯技术评估的评估技术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具备鉴定机构的认可并取得相关许可证才能够够参与到电梯评估工作中,电梯检验检测单同时还要在满足评估标准条件之后对电梯维保工作的必备设备、检测仪器加大评估难度,以及引入更加先进的检测,在数量上要满足维保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仪器的引入方面要注意选择灵敏度更加高效的电梯智能化检测系统、红外热成像仪等,除此之外,还应当不断完善不同单位之间的维保能力对比评估体系、技术交流等工作。电梯维保的检验仪器也要定期进行计量校准,仪器之间的评估对比等。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垂直运输交通工具,电梯的安全、稳定运行引起了社会高度的重视,为了能够有效地保障电梯设备整体系统的可靠性,电梯管理单位务必要重视电梯的维保工作质量以及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电梯安全管理单位要开发出健全的管理机制对电梯的整体流程进行不间断的监督,并且利用制度化的作用加强电梯维保人员的安全意识,落实人员的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职责,定期检验电梯设备在运行下的状态,排除安全隐患,确保电梯设备在全方位监控之下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昌奎.电梯安全管理与维修保养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7(21):40-41.
        [2]钱澎.关于电梯的安全管理及维修保养探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10):81.
        [3]杨国柱.电梯维护保养与安全运行的实现思考[J].科技风,2017(12):168.
        [4]李霖强.试论电梯检验中的事故伤害与预防[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