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肖云备 肖云备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肖云备
[导读] 摘要: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我国日益向好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且目前我国的建筑领域一些施工技术以及设计理念也是快人一步,在国际的大舞台上尚有一席之地。
        证件号:33032619920306XXXX
        摘要: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我国日益向好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且目前我国的建筑领域一些施工技术以及设计理念也是快人一步,在国际的大舞台上尚有一席之地。对建筑结构设计而言,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是建筑企业的重中之重。为此,建筑企业需立足于科学角度,全面剖析建筑结构设计环节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以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问题;安全性措施
        近年来,建筑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问题。为此,全面探究建筑结构设计至关重要。
        1 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基本概念
        安全性是指建筑物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对外部作用力或突发状况的承载负荷能力。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对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充足且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灵活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建筑结构受力计算,保证建筑形体与构件设置的合理性。正是由于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要求较高,设计人员就需根据建筑功能特征、空间划分特征与荷载分布特征等关键要素,明确结构形式与构件配置形式,进而维护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固性。
        此外,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还要充分考虑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等多方面要素。同时全面考量区域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与自然环境,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 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目前,建筑行业结构设计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伴随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和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建筑结构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极大的降低了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制约了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总体来说,建筑结构设计环节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安全意识淡薄、建筑布置不合理、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不足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安全意识淡薄:建筑企业安全意识淡薄是影响建筑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尽管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规章条例,但多数建筑企业盲目注重开源节流,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对各种规章条例视若无睹。另外,建筑企业往往会私自改造建筑结构,甚至是偷工减料,这极大的增加了建筑安全隐患。
        再者,设计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也是影响建筑安全性的关键因素。设计人员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但纵观行业储备人才现状,多数设计人员对设计工作缺乏重视,进而导致建筑安全缺乏保障。
        建筑布置不合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土地资源愈发稀缺,尤其是在市中心区域内,人均可使用的面积正在逐渐缩小,为合理利用有效的土地资源,建筑行业逐渐向着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发展。基于此,在建筑设计中,为加强建筑的使用效果,就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细致研究和分析,在发挥其功能性的同时,增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不过在现阶段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由于意识水平不高,重视力度不足,建筑设计较为注重美观性,忽略了结构布局合理性,从而导致建筑在后续长时间使用中,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威胁人员的生命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不足:地震对建筑安全有极大的影响。对此,建筑结构设计应注重抗震设计。目前,部分特殊区域地震灾害事故频发,因地震导致的建筑坍塌事故也屡见不鲜,这不仅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也对建筑企业的社会形象产生了不可逆的损害。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人员对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视力度不足,建筑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按照现有建筑抗震规范要求来看,建筑结构在设计中,应对不同情况和等级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特征,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经常被设计人员忽略,而抗震构造在抗震过程中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抗震构造措施的不合理,导致建筑在地震情况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极大的影响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和安全。


        另外,我国地域较为广阔,各区域的地质结构特征不尽相同,地震灾害的影响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设计人员不能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并做好相应的抗震措施,势必会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3 提高建筑安全性的具体策略分析
        结合上文内容可知,影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因素多种多样。针对各种影响因素,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加强建筑安全性,维护公众财产安全。对此,本文笔者提出了如下策略:
        增强安全意识: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设计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且抱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设计人员要对自身的工作认真负责,对每一个构件都需做到精益求精,与施工方、监理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总结经验教训,进而为日后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另外,设计人员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转变思想观念,客观认知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保障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可靠性,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再者,建筑企业应加强设计人员培训工作,使其掌握先进的理念、工艺和技术,并将其更好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
        严格履行国家标准规范开展设计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这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伴随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为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生活环境品质,国家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筑结构设计的法律法规与规范条文。为此,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与规范条文,并注重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减少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且针对建筑结构设计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以期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建筑结构设计环节出现问题,设计人员要第一时间上报,避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加强结构体系选型的合理性:在进行建筑体系选型时,要全面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建筑外形设计,平面布置等相关内容,并且对比分析建筑设计图纸,采取合理的计算方式,安全经济的结构体系,构建立体建筑模型,为设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再者,设计人员应与施工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以此确保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完美的体现设计人员的意图与要求。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合理性与准确性: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不但要遵循法律法规与规范条文,还需合理应用各类多元化设计技术。伴随现代科技的卓越发展,各类设计软件层出不穷,且逐步拓展应用到生产生活领域。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设计人员需在熟练运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合理应用设计软件。一方面,简化人工设计流程,另一方面,加强设计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而这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全面考虑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因素,并根据各地区的基本情况,调整抗震设计指标。例如,针对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适当提升抗震指标。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实行深入的地质环境勘察,根据勘察结果优化建筑结构设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结构设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规范条文,采取合理的设计手段与计算方法,加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进而为顺利竣工和安全使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么春龙.谈建筑结构设计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山西建筑.2019(01)
        [2]吴志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建筑安全性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22)
        [3]丁晓明.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策略[J].山西建筑.2019(09)
        [4]左大春.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思考[J].居舍.2019(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