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庄艳娜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生活化教学凭借着其贴近生活和便于理解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道德与法治老师所接受,并运用于课堂。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探讨和研究,给出科学合理的对策,方便这门课程更顺利地开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改变,已经从当初的刻板教育转变成现在的因材施教;从以老师为主体转变成现在的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越来越多的老师坚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并以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生活中不断强化课本知识,真正做到知情合一。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1.1中学生自身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道德观、是非观形成阶段,对于外界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此时的他们对于法律的认知也是模糊不清的,容易冲动行事并且主观臆测地看待事物,对于无法理解的事和固有的结论选择拒绝接受。所以,此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束缚心理。
        1.2教师对生活化教学不重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少老师仍然存在不重视课堂改革、安于现状的情况,固执地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依然适用于新式教育,因而课堂上只是生硬地重复课本知识,不考虑学生自身状况,以及凭借他们的阅历是否能理解其中的奥秘,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学生课后死记硬背。这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使学生产生厌学心态,从而放弃这门学科。
        1.3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运用不恰当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而采用生活化教学,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并且减轻了学习负担,激发了学习兴趣。但有时,教师并不能合理的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上的理论知识和正确的现实案例联系起来,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知识要点,更严重的是理解错误从而产生自我怀疑,使得其知识框架坍塌。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2.1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最快速高效的方法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地探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激发他们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例如,真实案例的情境重现,在课上请同学参与,扮演案件中的角色,以此还原案件前后。

在这个过程中穿插讲授重点知识,这样不但能使参与活动的同学对知识掌握更清楚明白,对于观看的同学而言也会印象更深刻,正所谓“旁观者清”。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简单易操作而且会事半功倍。我在上《友谊的天堂》这一课时,在课前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再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上课时通过PPT临时提供材料,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研讨后让学生展示。有时还会将学生分为2个小组进行辩论,通过正反方辩论,使他们寓学于乐,快乐学习。
        2.2结合生活畅所欲言
        传统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学习过程中缺少教育的主体——学生。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传播知识。但往往收效甚微,老师总是不明所以,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是主动汲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收。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其参与其中,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书上的案例很多,观点也不少,那么为什么学生还不能掌握呢?因为缺少学生的见解,这时只要老师把生活案例搬上课堂,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提出自己的见解,结果往往能达到学生有话可说,所说有理。我在讲《法律护我成长》这节课时,在学生学习基本法律知识后,会让他们讨论“是否有被抢过钱的经历以及处理办法”,使每名同学都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畅所欲言,给出他们的见解,并和他们一起结合法律知识分析每种处理方法是否合理、可行。
        2.3抽象思维具体化
        道德和法治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化。法律知识往往给人抽象、晦涩难懂的感觉。主观臆断使我们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习情绪低落,不愿调动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从而导致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这时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使同学学会化抽象为具体,联系生活实际把枯涩难懂的法治知识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具体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方法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当涉及法律知识这类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时,我通常会举生活实例、典型刑事、民法案例来进行讲解。例如,我在讲到财产权时,通常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财产权,会引用一个案例来进行分析,比如,王某将自己的房子租给李某,租期到期后王某按要求收回房子,这时李某拒绝搬出房子。无奈之下,王某将李某告上法庭,法庭认为李某的行为侵犯了王某的合法财产,李某应立即作出赔偿。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讲解,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结束语
        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与实践研究可以发现,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育还存在着一部分问题,需要教师着重关注生活化教学,并应用正确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6):114.
        [2]彭晓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17(21):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