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案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样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而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案。新课程呼唤生成,更关注精心的预设。
【关键词】精心预设 动态生成 培养创新 目标达成
一、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
1.目标预设与动态生成
设立过程性目标,将目标渗透到每一环节中,显得很有必要。预设时要考虑怎样在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当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
2.环节的设计与动态生成
这就要求教师在写教案时,要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这节课什么时候进行什么环节,这环节到下环节应如何度过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性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计,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
3.教学时空预设与动态生成
我们的在备课时往往把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束缚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中,课堂仿佛成了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如果课前设定过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预设要通过“删繁就简”学习素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空间。
二、课堂的的动态生成是课前预设的补充和延续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踏上充满激情的行程。
1.关注新问题
在学习中,学生由于认知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他们往往和以前的旧知识产生了不同的联系,从而迸发出种种问题,我们要将课堂教学中这种生成的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万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学生归纳出法则之后,再次组织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新问题?学生提出:2531-1761=760一题,问:我的算式十位上2减6不够减从百位退1,如果百位上是0那怎么办?这个问题在新授课中提出,确实让我觉得意外。但仔细想想,知识在学生脑中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时时发生着联系,这些预设外的问题该如何对待呢?我当时由衷地表扬学生,并把这问题转交给学生来讨论。
2.捕捉新创意
课堂就象个网络,学生则是网络的节点,课堂上网络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更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对新知展示环节的细节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那是一个我们校园的大花坛,(如下图)我想在其中铺上草皮,让孩子们计算草坪的面积,我真想不到,我的孩子们竟然那么聪明,能够想到那么多的好方法:
生1:老师,我把这个图形分割成两部分,上面是半圆减三角形,下面是梯形减半圆。
师:思路非常清晰,我听得很明白,你们都听懂了吗?
生2:我的方法要比他简单,我把上面的半圆折下来,把上面的绿化面积移到下面来,变成一个梯形减一个空白三角形。(我随即用课件把这个图形转化成了梯形)
师:你的方法可真巧妙,能让人耳目一新。
生3:老师,这两个三角形其实就是两个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
师:是呀,你可真会观察。
生4:老师,老师,我还有好方法。(他显得很激动)我把这两个草坪的三角形移到一块来,就变成了一个梯形。(我马上用课件帮他进行了演示)这下,下面的孩子都嚷开了:是呀,这样多简单……听课的老师也不禁为这个聪明的孩子鼓起了掌。
师激动地:(我也被我的学生们感染了)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说得太好了,想出了那么多的方法,而且一个比一个简单。那么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们需要哪几个条件?为什么?
生1:只要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就够了。
生2:还要三角形的高,没有高怎么算呀?
生1:不用三角形的高,因为那就是圆的半径,也是转化后的梯形的上底。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几乎全程参与,学生活跃的思维,充满理智的回答让我不禁感慨:我们的孩子真的太厉害了。
三、合理驾御,是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中心点
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1、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即时应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认识整时,小朋友已经有了看时间的经验了,很多学生能读出整时,这时就即时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假如学生读出了钟面时间,由于超越了老师预想,而被一句“是吗?你真聪明!”的话巧妙搁置,那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就截然不同。
2、学会整合,调整结构,顺势解答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是,教师采用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为什么会有内外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刻度,量角器是怎么造出来的?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为什么只出现一次?”这些问题中我重点选择了最后一个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导学生发现半圈的度数是180°,顺势解答了第三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1°。
3、学会等待,创造空间,弹性控制
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弹性控制就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例如在课件出示统计表,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学生计算的方法算出总人数:8+9=17(人)而用数数的方法算出总人数是14人。为什么算出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出了3人呢?我便以此为契机,生成探究性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学生一开始很迷惑,讨论了一会儿后,学生就有了许多精彩的看法,从探究中学会了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总之课堂精心的预设与有效生成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它的显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此之前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积累,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建.相信学生尊重生成——例谈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J].小学数学教育,2017:41.
【2】陈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动态生成[J].陕西教育(教学),2017,000(0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