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核心素养”是革新课堂教学的灵魂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 马军换
[导读]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学完生物学课程后必须形成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摘要: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学完生物学课程后必须形成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就是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中,严重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理性思维、合作探究 、持久学习的能力;本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把核心素养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硬核标准,具体从生命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社会责任五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学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社会责任
        素养是一个人根植于心灵深处的"人格魅力",是一个人高贵品质驱使下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科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素养是一个走向"幸福人生"的动力源泉,而“核心素养”的内涵被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1】
          核心素养是育人的宏观标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统帅”,是各学科素养的“粘合剂”,是对新时代教师素质的标准定位,所以核心素养的最终实现,最终还要回归到学校教育上,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把核心素养的内涵武装到具体的学科教师头脑中,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既定某个方向上。
          生物学因为它突出的特点-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学生从呱呱坠地,甚至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耳濡目染的生命现象伴随其终身,经过婴幼儿,小学时光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体验已经对生命现象有好多感性的认识和积累,所以七年级设置生物学科学正是体现“以人为本”,顺应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想,正是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最佳黄金时期。
          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中,为了应付中考升学考试,只注重大量的理论知识,应试技巧,死记一些实验步骤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技能,严重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理性思维、合作探究 、持久学习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的培养感方面,在两年的生物学学习中,除了一些对生物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没有一次亲手独立动手操作实验的经历,没有享受过一次实验成果的快乐,也没有尝试过一次探究失败的滋味,只会说实验,记实验,编数据,空想像,实践出真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思维,推理判断,创新创造的的能力从何而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只是空谈,这样无形中在培养大脑最重要“黄金时代”就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自然就没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严重的问题,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就像一场及时雨,提出了初中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既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价值,也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任务。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核心素养【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学完生物学课程后必须形成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就是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概括起来是指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些能力。【3】
一、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基本属性及相关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它不仅包括生死观念,还包括生命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生物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结合当下社会中与生物生命相 关的各种热点问题、事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深入理 解生物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目的。比如可以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实例联系生活实际形成正确概念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细胞中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要用运类比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首先让学生明白能量转换的概念,比如燃烧,开灯,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这些非常普遍的能量转换设施,在学生认可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提出汽车能够行使需要基本的条件是什么,要么汽油或电池,还有燃烧汽油的发动机,如果把细胞比作汽车,那么细胞的什么结构相当于汽车的“汽油”和“发动机”呢?同学们马上想到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叶绿体和线粒体,很自然的把较为抽象的概念用的生活实例转化通俗易懂的类比达到了培养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观的生命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非常复杂但井然有序,那么是细胞的什么结构在暗中调控呢?通过讲解小羊多利出身实例,细胞核是生命的控制中心,进而培养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
二、科学态度
          通过生物学课程理论知识和多种科学探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信念,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比如好奇心,教师通过对自然界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生命现象的解释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让学生把这种好奇心贯穿终生,用一颗好奇心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从而形成对科学的正确态度。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传染病人体的免疫系统一节中,在情景导入时,通过播放“泡泡男孩”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泡泡男孩”悲惨的命运,首先引起同学们对主人公的同情,不仅渗透情感教育,更家加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为什么“泡泡男孩”一刻不能离开泡泡,连生他的妈妈只能隔着泡泡残忍的观望,教师马上提出保护“人体的三道防线”,结合课程免疫的概念,泡泡男孩缺乏第三道防线,我们生活的环境到处都有病菌,可怜的泡泡男孩最终死去,以故事性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的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再以今年耳熟能详席卷全球的新冠病为例,引导学生这种病毒的传染速度,传染途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因为它影响到每一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所以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病毒和人类的的关系方面的问题,无形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念和态度。再就是科学需要实事求是,比如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视野中看到什么颜色,性状如实的画出来,但是个别学生牵强违心地画出不是自己看到的性状,一定要要引导学生,诚实是科学宝贵的品质,做调查时,让学生如实的记录校园中你说看到的所有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但是个别同学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讨厌的苍蝇蚊子不记录,喜好的花朵多记录,这就不是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再有就是合作探究的品质,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某一项实验过程,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许多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在生物教学课堂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例如我校经过一年的校建工程,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校园今非昔比,但就是缺少绿色气息,于是发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县城学校或公园绿化情况查阅有感资料,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根据校园可绿化面积,量身定做,结果学生非常积极,有的组员设计图案,有的从植物对环境作用角度,如吸尘、遮阳、降温,观赏、美化多角度去思考,最后组内组间讨论交流,选取了几个方案,被学校采纳利用,合作的力量是无限的,集体的智慧是万能的,团队合作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三、理性思维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有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思维年龄阶段,通过他们以前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认识事物逐渐从表象深入到本质的趋向,初步具有了能用已有的生物事实和证据进行理性的观察与比较、演绎与推理、归纳与概括、探讨与阐释的思维方式,所以就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精心的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依据事实和证据来推理判断,理性的分析问题,逐渐培养他们科学理性思维方式。比如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生动的描述封建社会甚至当今社会一些偏僻落后的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如果女方生不下儿子,婆婆就会赶出家门,诅咒媳妇断了他们家香火,认为生男生女是女方方面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计划生育大军到处流串,两口子不息一切代价,生不了男孩誓不罢休的故事屡见不鲜,描述完这些场景后教室里一片哗然,惊讶,好奇,教师借此提出问题:生男生女父母双方谁决定?人的性别决定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观看幻灯片上的人类染色体组成图;在不透明的罐子里分别放进去10个黑围棋子和10个白围棋子,摇匀后,让每个小组伸手去摸,记录多次,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和游戏结果完成黑板上已经设计好的问题,经过各小组讨论交流,让某一组组长回答“生男生女是有母亲决定的”封建观点的正确吗?这一观点冤死了多少代多少母亲呀?通过这样巧妙的情景导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和概念来推理判断,审视与论证生物学议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四、科学探究
          初中学生领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3】。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能错过任何一个教材中要求的探究实验,尽可能的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每个实验问题的提出,假设,制定,实施等探究过程,这种亲自动手参与实验的经历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尤其是学生一旦养成了批判性思维的可贵品质,他们就能够对生物学问题作出科学性的分析及批评,作出理性的决策,特别是养成了有主见的科学品质,当自己的结果和其他大多数同学不一致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实事求是的按照自己探究的而过程,材料,时间科学的分析结构的而不同的原因,而不是随大流,与他人不争,人云亦云。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节的探究活动中,根据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七个步骤,首先探究前让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一些植物种子尤其是可以请教家里人生豆芽菜的过程等等种子萌发的一些常识,然后让各小组:
          1、提出问题,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顺便给学生抛出一些问题,播种到地上的种子,为何有的能够萌发,有的不能萌发呢?种子的萌发以上环境条件都需要吗?还是有的可有可无?提出问题 的关键是教师引导诱而不发,只是把探究实验的主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提炼探究的核心问题,围绕“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结合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展开,撬开学生思维的匣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然后汇集有意义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2、做出假设,各小组积极思考,联想平时家里人生豆芽菜的一些情景,以及民谚说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常识,还有种菜种花的经验“勤浇水,多松土”的道理,大家明白种子应该在较为温暖、潮湿、疏松的土壤里容易发芽,经过各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假设:种子若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就可能萌发。
          3、制定计划,鼓励学生结合以上的假设,自行寻找材料,设计合理的探究假设方案,提醒学生探究实验一定要设计和条件相对或不一样的对照实验,才有明显的对比效果,因为我们农村学生都知道庄家的最佳种植季节,能想到适宜的温度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或中秋左右,适宜的温度应该是室温20度左右,对照实验的温度高低可以控制,学生马上想到低温,家里的冰箱,高温,透明的保温杯子,水的条件极容易搞定,那么空气的多少怎么控制呢 ?同学们一时想不出办法来,提示大家,那为什么鱼缸不吹氧气鱼就很快死掉,庄家地里浸泡水太久,庄家也会淹死,人在水里不能憋的太久,聪明的同学马上想到把种子泡水里不是就缺空气了吗,所以对照实验的设计迎刃而解。
          4、实施方案,经过各小组的讨论,小组内分工,参照课本探究方案,同学们激情高涨,回家自寻自制实验材料,动手实施探究方案。
          5、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经过一周左右的观察,大多数同学实施探究活动很成功,归纳全班的实验结果,得出只有适宜的温度(20℃)、充足的水分和空气的环境种子才萌发,和学生提出的假设基本吻合。
          学生经过以上探究活动的参与,思考,动手体验使他们在生物科学探究过程中能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更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 科学创新能力和生物学核心素养。
五、社会责任
        生物学与人类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结合生物课程中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相互关系的内容,让学生时时关注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议题,关注生态环境、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等等,帮助学生分析并利用所有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新冠病”期间,让学生用所有学的传染病及免疫的理论知识,帮助家人人或给社会宣传讲解使用口罩,洗手,消毒,杀菌的可科学方法,甚至鼓励他们当志愿者;结合国家要求农村全域无垃圾的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学生“环境保护,从我做起”,正当环保小卫士,宣传垃圾分类处理等;通过观看新闻,知道目前全球有两亿多人粮食危机,非洲好多地区干危机,粮食危机等严重问题,培养学生胸怀天下,节约粮食,节约用说,顺便解释国家当下硬核拆除非法占用耕地建筑的好处,利在当今,功在子孙,鼓励农民多种庄家,民以食为天,粮食危机到国家安全问题等;运用食物链的知识保护野生动植物,为人类创造丰富多彩的衣食住行的材料等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很好素材。总之,社会关系的组成、食物链、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都离不开生物,要结合生活开展一些有利于生物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核心素养。
   总之,仅仅用短暂的两年生物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很难做到的,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它是我们初中生物学首当其冲的重要责任,教师应该利用好每一节生物课,每一个探究实验,不失时机的贯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不搭手,能让学生思考的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揽,教师确实要做到平等中的首席,把教育的主题不无保留的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探究实验还给学生,让他们亲自体验,动脑,动手,动眼,动嘴,动耳,发动身上的所有感官,手是人的第二心脏,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有自己亲自经历过,尝试过,都是学生一生最大的收获,如果以上本来是学生该做的,而老师全部包揽包干,我们教师就是误人子弟,就是教育的千古罪人,甚至是有失师德,是犯罪!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额,但只要我们教师认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策略,而不是抹杀孩子一生培养核心素养能力最重要的“黄金时代 ”中学时光,那么我们教育者就问心无愧,只有每一位生物学教师站在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度去革新课堂教学,尝试科学探究,才能真正把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研究新人才,研发型人才,国家民族才有希望,中国梦才能及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志刚,核心素养引领下课堂教学革新[G]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G]
【3】刘恩山  汪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G]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