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授人以渔”培养能力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谢明超
[导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领悟更深刻,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践行的不二法则。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领悟更深刻,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践行的不二法则。二十多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教会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一环,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我根据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注意由扶倒放,在引导他们学会字的形、音、义的同时,还教
他们怎样学,怎样记。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生字的字音怎样读,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怎样连成词,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引导他们用最佳的方法把字记住。如:教学“明”字,学生看拼音“ming”就能读出字音,运用学过的基本字“日”和“月”记住形,引导学生猜一猜“明”与“日”和“月’’有什么联系,学生独立思考,掌握了“明”字的音、形、义,既学会了生字,有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培养了识字能力。
     大纲指出:教会学生查字典是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生学会部首查字法,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在识字教学中,我有意加强字的训练,发展学生识字思维能力。如:联系字的形旁理解字义,一字组多词。用词说完整的句子,从词、句中辨别字义。让学生在识字时把读、写、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逐渐生成识字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生成阅读的能力。
         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从低年级的字、词、句教学向高年级篇章教学过渡,是小学语文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转折点。因此,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把重点放在理解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弄清结构段的组成,学会概括结构段的段意。(1)引导学生弄懂词句之间的联系,进行词句训练,启发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如: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第一自然段第一句中“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理解,先引导联系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先说一说桂林的“山”,“水”的景色怎样?再启发学生感悟“甲”字的意思,从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甲天下”,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美。(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初步培养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如: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文,学生学习了课文的字,词,句,基本了解课文的内容后,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说说这几个自然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联系得最紧?再让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最后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指导预习,是生成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预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进行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培养生成阅读能力。指导学生预习,采取课堂与课外预习相结合,教师具体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单元重点训练的课文,把预习放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给予具体指导,为中下层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路。

如小学语文第七册17课《长城》,这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师在掲题后,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城”’是什么意思?“长城”的“长”强调了城的什么特点?你印象中的长城是怎样的,试着把它画下来。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接着提供提纲,指导观察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进行观察课文插图,想想长城的整体与部分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准确描述它的不同特点?“长城”由那几部分构成?有什么作用?在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边读边回忆画面,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不懂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边读边想每一段写什么?最后联系课后练习题读文思考,学生初步感悟课。,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质疑问题,讨论交流,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汇报,教师在教评价后,着重指导,引导学生感悟。
         其次,一般的课文要求学生在课外预习,在预习中自学生字词。并根据课后的习题边读边思考,遇到疑难问题做记号,与同学讨论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指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具体指导学生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掌握了学习课文的方法,还逐渐生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语文科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三、课堂与生活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成“我手写我心”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语文在中年级读写的基础上,更注重写的训练,每一组课文都安排有一项训练重点,以指导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训练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渗透写的技能训练,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文可以“依飘画葫芦”有章可循,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文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捕捉新鲜的素材,我注意指导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如:学校每周的升旗,每学期的頒奖会,“六一”游园活动,“国庆节”等,指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认真观察,用心感受,然后把活动的过程及自己的内心想法写下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争做文明小主人”“学会感恩”等主题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环境小调查,歌咏,朗诵,讲故事等比赛,观看激动人心的国庆阅兵式的实况转播,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陶冶了情操,而且丰富了学习生活,开阔了眼界,获得了书本没有的知识,为作文练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料。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我手写我心”的练笔活动,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渐生成写作技能。
        二十多年来,我按大纲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授人以渔”生成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丰富了知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提高,在学习中如鱼得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质量也有了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