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哲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马小宁
[导读] 本文以高中哲学课为分析对象,了解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策略,以期为提高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生命教育备受关注,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发展,许多老师开始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轨迹以及规律,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体系之中,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命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发展。本文以高中哲学课为分析对象,了解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策略,以期为提高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哲学课;渗透生命教育
一、高中哲学课与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
        哲学课是高中教育教学阶段中的基础教育课程,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模式、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理念意义重大。但是哲学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和乏味,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难以实现高效教学,在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哲学课老师开始将形象生动以及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融入这个教学环节,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发展。
        作为一种特殊心理的教育,生命教育对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意义重大,结合相关实践调查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出现了不自爱、不自尊的现象,无法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以及作用,同时个人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精神学家以及教育学家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时明确的强调,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改革高中哲学课时,老师需要了解生命教育与哲学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充分彰显生命教育的指导作用及优势,保证学生能够在哲学学习的过程之中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规范。
二、高中哲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发现,哲学课与生命教育之间的结合契合两大教学板块的核心内容,对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高中哲学老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哲学课的具体内容及形式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将生命教育内容以及形式融入哲学课程之中,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及成长,解决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以及障碍,让学生能够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学会与他人构建良好的社交关系。
(一)注重责任意识教育
        在推动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生命教育备受关注,生命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老师需要将生命教育与学生教育相结合。

学者在对生命教育进行分析时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消极层次,主要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出现的不珍爱自己生命以及危害其他生命的行为,第二个则是积极层次,这一层次是指个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爱护自己的生命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以联系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那么可以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个人的独特性,但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与周围事物有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在落实生命教育的过程之中,要想积极的体现生命教育的价值及作用,老师需要关注责任意识的树立,鼓励学生主动与其他同学、老师以及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学会自我教育,通过提高个人的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来走向社会。
(二)注重信心教育
        高中哲学课之中的发展观点要求老师站在宏观的角度,以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的发展趋势。大部分事物的发展都是向前进的,同时整个发展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因此在落实生命教育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了解信心教育的核心要求,关注这一教育板块的有效渗透,将发展观点与信心教育融为一体,帮助学生产生更多对未来的自信心,从而学会珍爱自己,善待他人。另外,许多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及社会交往的过程之中会出现心理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并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对此高中老师需要了解哲学教学的核心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积极开展信心教育,激发学生的生活信心,保证学生能够以一个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生命中的挫折以及成败,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挥个人的光与热,克服生命中的困难以及险阻,进而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注重矛盾观点教育
        矛盾观点教育也是高中哲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可以将是非观、生死观融入矛盾观点教育教学之中,帮助大学生主动尝试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正确的认识生死问题,有效应对人生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阻碍,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另外,高中哲学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老师需要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概念内涵,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敬畏死亡的人生观,关注对学生行为以及思想上的引导及教育,关注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培养的实质要求,保证学生能够以一个正常积极的思维完成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主动与他人进行互动和沟通。
三、结语
        高中哲学课之中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及发展意义重大,老师需要关注责任意识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站在矛盾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保障生命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提高这一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望芳. 关于高中哲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J]. 高考, 2018(23).
[2]邓久春. 高中哲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