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杜娟丽
[导读]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一直以来也是社会所普遍关心的话题,家庭因素对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了多种方面的影响,本文探究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现状,并提出了家庭因素的影响。
        摘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一直以来也是社会所普遍关心的话题,家庭因素对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了多种方面的影响,本文探究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现状,并提出了家庭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因素;农村;心理行为
        留守儿童主要指的是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将其交由老人或者独自生活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和督导,使得很多留守儿童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状态,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2018年的数据统计中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达到了697万,与2016年的992万人相比较下降了22.7%,虽然人数有所下降,但是其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仍然需要高度的关注。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沟通,加上监管不力和亲情缺失等,使得留守儿童存在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经常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以及孤独等心理状态,同时也会存在心理比较敏感和敌对的情况,这些都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的影响
         亲子关系主要指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表现在亲自依恋、沟通和互动等方面。首先从亲子依恋的角度来看,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比较少,并且双方也都长期处在分离的状态中,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参与性不强,加上儿童的年龄比较小,需要从父母的身上学习和模仿很多知识和技能,如果父母长期缺席孩子的成长,那么就会使得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性较低;同时父亲与母亲对孩子心理成长的依恋程度各不相同,母亲依恋能够对孩子的情绪问题进行提前预测,带给孩子温暖和感性的心理状态;而父亲依恋能够缓解儿童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带给孩子安全感,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依恋,在儿童的心理成长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亲自沟通和互动则主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动作等方式来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通过沟通能够让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有全面的了解,并帮助孩子及时排解心理困惑,引导孩子构建良好的心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会之间影响到儿童的心理成长,父母和儿童的互动更强,引起儿童心理问题的概率就会越小。

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时,亲子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目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多数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不够重视,过于放纵或者溺爱,使得儿童形成了偏激、自卑、孤僻的心理。
(二)家庭结构方面的影响
        目前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不完善,有些父母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和孩子分居两地;或者一方外出打工,而另一方则主要承担家庭管理责任,加上部分农村地区的婚姻观念还比较落后,如果夫妻双方长期分居或者矛盾得不到解决就会存在极大的婚姻危机,父母长期争吵很容易给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其次,在留守儿童中还存在一部分为单亲或者离异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关怀较少,加上经济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就会减弱,同时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够重视,其文化素质比较低,难以为儿童构建出完整的教育体系,导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受到了影响。在不够完善的家庭结构中,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少,儿童不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成长需求,其心理健康水平就会比普通家庭的儿童更低,很容易产生心理紧张、自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会对儿童的心理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展示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并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情感表达,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孩子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但是目前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对比较缺失,儿童的教育完全交由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难以体现,通过放任型、权威型和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影响较大,如果父母采用情感交流和温暖的教育方式,则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就会更高,但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多数为放任型的家庭教育,使得儿童对社会职责没有清晰的认识,会产生自私的心理状态。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多关注的话题,家庭因素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直接的影响,包括:亲子关系、互动沟通、教育观念、家庭结构等,这些都需要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协作,使用正确的方式引导留守儿童,构建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同时家庭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和观众儿童的心理成长状态,给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温暖,让留守儿童能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儿童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梁沁苗,李宏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9,8(08):51-53.
[2]王娟,丁金玲.浅谈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8,5(15):318-319+334.
[3]刘文彬.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干预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9(05):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