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构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崔英姬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生命教育中优化课程构建方式已经成为了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根本方式。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生命教育中优化课程构建方式已经成为了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根本方式。众所周知,小学生命教育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优化课程构建方式将有效锻炼学生的生命感悟能力,对其未来的生活学习具有很强的思想指导作用。据此,本文将进行如下分析,希望能为各位小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构建;实践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命教育中优化课程构建方式对提升生命教育质量意义重大。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优化课程构建方法作为促进小学生命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需要小学教师继续在现代教育领域中进行深入研究。借助科学的课程构建方法,让学生接触更全面的学习内容,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是目前小学生命教育中优化课程构建方式的根本指导方针。下面,笔者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文中涉及的教学实例请参照人教版教材。

一、生命教育为何与何为
我们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共包括三个层面,即尊重生命,润泽生命和精彩生命,从成人、成我、成才三个方面深度诠释生命教育的真谛,将会对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非常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小学生成人成才,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人才。
首先是尊重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爱护每个人的生命,再到爱护世间万物的生命,承认其他生命与自我生命的平等共生,尊重其他生命的权利,这是尊重生命的基础和核心。当代小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对其进行尊重生命教育,是让他们懂得世间万物一切平等,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护他人亦是爱护自己。
其次是润泽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为自己的生命润色,使之在大千世界中发光发热,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所谓润泽生命,简单来说就是要让自己生命变得有价值,人作为一种社会群居动物,这份价值既体现在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又体现在他人的生存和发展。现代小学生虽生活富足,但精神世界却非常贫瘠,润泽生命,是让他们在精神世界中发现另一种幸福的可能,大爱爱人,小爱爱己,既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
最后是精彩生命:生命的精彩体现在两个方面,付出和收获,现代人急功近利,只想要收获而不懂得付出,这不仅是害人害己,还于无形中丧失了很多精彩生命的机会。所谓精彩生命,首先要付出,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整个社会,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付出之后才是收获,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二、打造系统化的生命教育课程
(一)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结构与评价
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主要分三层,首先是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体验人生的幸福和不容易,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是让学生构筑自己的生命愿景,即 “自我”“学业”“生活”三个方面设置努力的目标,比如如何提升自我,如何完成学业,如何珍爱友情等等,最后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价值实现,即让学生通过生命实践实现自我价值。课程结构体系的评价分低、中、高三个部分,对应《生命教育读本》的不同内容,低段内容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中段内容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高段内容是教育学生敬畏生命,三个阶段的内容环环相扣,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多样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生命。


(二)构建“红黄蓝三原色”课程
“红黄蓝三原色”课程即文化基础课程+艺术拓展课程+主题综合实践,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夯实其文化基础,艺术拓展课程更进一步,通过艺术类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欣赏能力和思想体悟能力,丰富其情感世界,主题综合实践是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实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红黄蓝三原色”课程对应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使其在安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科学、自主、融洽地学习知识,并通过积淀、喜悦、历练完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
(三)完善“生命底色”课程
“生命底色”课程针对于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健康、求知、合作、创新,从三个层次: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入手构建完善的“生命底色”课程体系,课程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专注于质量的提升,打造了校本化基础课程,体现学校教育特色,精品化拓展课程,体现高质量的生命教育,特色化体验课程,体现生命教育的实践化教育方式,从知识、文化、实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的性格品质,提升其思想文化素质。

三、课堂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1、打造真实的课堂
        真实课堂体现在尊重生命的权利,比如在教学《小蟋蟀找耳朵》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小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站在小蟋蟀和小蚊子的角度上思考生命的独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方式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真实”的生命。
2、打造发展的课堂
        发展课堂体现在唤醒生命的活力。比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学生普遍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但教师以生活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就能燃起大家的思考和探究兴趣,特别是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教师以生活素材解释数学知识会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化课程构建方式是新课程理念思想指导下小学生命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作为小学教师,应当明确生命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采取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优化课程构建方法。

参考文献:
[1]闫守轩, 李秀梅. 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开发:问题与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5):36-38.
[2]陈翚. “2521”生命教育活动课程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 儿童与健康, 2016, 000(005):22-23.
[3]李晓燕. 学会生活:生命教育的应有范式——小学家政课程的教育意蕴与实践建构[J]. 广西教育, 2018(41):119-119.
[4]陶志斌. 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构与实践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 2018, 000(005):72-76.
[5]钟高峰, 黄新亮. 全程生命教育理论的建构与实践[J].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9, 003(002):P.67-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