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法(毛笔 )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具有形而上的只可意会的玄妙之感,又应具有形而下的具体、感性的存在之道。它虽高于生活,但却真真切切来源于生活。书法教育应该丰满而诗意地接轨生活,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关键词:书法 形而上 形而下 生活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重视课内外结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书法学习成果,发展实践能力。”[1]书法教育只有契合生活,才能走出枯燥境地,才能更脚踏实地,才能使学生对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更直接、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笔者审阅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毛笔书法课程,其基本体系如下:三年级的内容是笔画教学为主;四——六年级以结构教学为主;六年级下册初涉幅式和章法。其中会穿插一些书法小故事或小知识,但内容仅限于对字的解读剖析或思想素养的渗透,并未和广袤的生活世界接轨。本文从传统书法的角度尝试于教材外融入一些生活的元素,使学生近距离的触摸到书法,激发对书法天地的向往与追求。
一、“斗酒十千恣欢谑”——酒与书家的缘来缘往
汉代蔡邕在《笔论》说:“书者,散也.欲书心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2]意思即所谓书法,是性情的发散和表达。要进行书法创作,先抒发感情抱负,放任性情,然后再创作。而触发性情的良药莫过于酒了。酒的作用就是激发作者的灵感,让作者达到了真血性、真情怀这种状态,它能使书者处于心手两忘之思想境界,进入到一个超然于法度之外的虚静境地。东晋时王羲之与名士会聚兰诸山,曲水流觞,写下“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传言其时适逢酒酣,便信手拈来蚕茧纸,鼠毛笔一挥而就. “及醒后,他日更书数百千本,终不及此 ”(——南宋。赵构《翰墨志》)。[3]酒之妙处可见一斑。怀素更是一语道破酒后创作的秘密:“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这也许就是酒与书法家微结妙合的产物吧。
在学生感慨于书法与美酒的缘分时,我拿出一些“酒”字的书法作品,再让学生欣赏五花八门的“酒”字,找找它们的特色所在。经过仔细观察和比较,许多学生发现了这些“酒”字的妙处:如,书体不一,有篆、隶、楷、行、草等不同书体,有的甚至成“酒坛体”、“酒壶体”,各具神韵。再者,外框也各具特色,有的呈印章型,或方,或圆,字体或朱文或白文;有的无框,天马行空;有的干脆就是酒葫芦型,煞是可爱。了解了丰富多彩的“酒”字文化后,我又出示相关作品,让学生挑选喜爱的作品和大家分享,他们就更显得兴趣盎然了。
最后采用斗方、镜片等较为简单的幅式进行现场创作,要求加上题跋,内容可选自经典古诗文,如“葡萄美酒夜光杯”、“醉翁之意不在酒”等,也可自编,当然,运用“女儿红”的广告词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蕴藏十八年,只为这一天”。
二、“上茶妙墨俱香”——茶道与书道的触碰
茶与书法,虽属两种不同的门类,但却都具有相同的特殊意趣——清、静、和。清,即洁净,无杂质,与浊相离;静,即安详、沉稳,与躁相反;和,即谐调,温和,不猛烈。于清、静、和的环境中品茗、挥毫无疑是清流雅客向往之事。
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都是涉及到茶內容的佳作,传说有的便是先贤们在品饮之际,兴之所至,心之所感的状态下产生出来的作品。
唐代草书大家怀素在《苦笋帖》写道:“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十四字。从文意中可一窥怀素对茶之钟爱。虽只有十四个字,但全帖章法气韵灵动,奇正相合,浑然天成。
通过欣赏古帖,初步了解了古老的茶文化后,再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的茶文化并带来相关资料和大家交流。最有意思的是有两位同学拍了几张茶室的照片发给我,环境很是幽雅,有小榭、清流,有盆栽、青瓷,桌椅亦是古色古香,墙上挂了好几幅大小不一的书法作品。他们解释说,茶室是修身养性之处,有茶室的地方当然少不了书法。其他孩子也带来了各种精美的茶叶包装盒、茶叶罐、茶壶、茶杯等。大家摸摸、看看、写写、画画、零距离感受到了书法与茶的自然融合。此时,点上一支熏香,《高山流水》飘然而起,再给每个学生斟上一杯淡茶,然后慢慢起笔挥毫,此情此景,无疑是种美的精神享受。
三“一片冰心在玉壶”——当陶瓷遇上书法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称。虽然都是火与土的艺术品,但两者在烧制温度、透明度、坚硬程度、材料和釉料的选择等方面还是有较大差异的,总体而言,瓷器的要求更高。它是我国的独创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极大。陶瓷与书法的结缘在史前时期就开始了,当然,起初的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这些最初刻画在陶器上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唐宋时期,陶瓷器和书法的发展都到了臻于完美的阶段,此时的书法多以“提款”、“题跋”的形式出现在陶瓷器上,明清时代则开始以诗词歌赋的大篇章形式出现。
书法与陶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两者有着共同的文化内涵、和谐的审美意趣。前者以流动的线条来抒发内心情感,表现品格志趣,后者则是线条与体面的完美结合;再者,他们都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陶瓷书法之美不仅表现在笔墨上,也精深于刀工中,线条讲究流畅飘逸,稳健遒劲。鲁迅在他的《汉文化史纲要》中这样评价了陶瓷书法:“陶瓷书法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4]这是一种气韵美,神采美,一种恬静之美,高雅之美,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只可意会之美。
在初步了解了陶瓷与书法的密切关系后,我又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陶瓷书法,是以何种书写形式、何种书体呈现?将之拍摄下来上传于我,并思考为何要如此呈现。结果收获颇丰,碗碟、茶具、花盆、储蓄罐、佛像……不一而足。孩子们通过向家长、网络求助也获得了不少有关陶瓷与书法的知识,我再挑取典型循循善导,使学生认识到一件较为完整的陶瓷书法作品,须包含正文、题识、款印,且须根据陶瓷的器型、材质、用途等设计合理的书写形式,选取合理的书体,使之具有书法艺术和陶瓷工艺美术的双重特征。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到陶泥吧制作喜欢的书法作品。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更加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祖国的传统工艺和文化也多了一份热爱和敬仰之心。
艺术是创作者个人灵感与自然生活碰撞的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美。一切游离于生活之外的艺术都是缥缈的,艺术要放出其光和热,就应该以鲜活的生活为载体,她若是离开生活,便如鱼儿离开了水,将变得干涸而没有生机。酒文化、茶文化和陶瓷文化正是书法艺术与自然生活的融洽结合体,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进行渗透教育,学会走出课本,将生活与书法巧妙相融,使书法教学回归生活,绽放其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3]《中国古代书论选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施国卿.《论陶瓷书法美学在中国陶瓷史的地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