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86
摘要:在中世纪时期认识论上的争论集中表现在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对立,无论是唯名论还是实在论都历经了不同时期,其内部形成了各自不同形态的理论体系。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自16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哲学的主题经历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近代哲学的认识论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经验论和唯理论。
关键词:唯名论; 唯实论;经验论; 唯理论
关于人的认识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深远的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思想家们对此就有诸多的探索,古希腊在认识论上的争论为后世哲学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世纪时期认识论
在中世纪时期认识论上的争论集中表现在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对立,唯名论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共相后于个别,没有脱离个体的共相,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唯名论有两种主要类型,即温和唯名论和极端唯名论。
所谓温和唯名论宣称“一般”不只是一个名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是从众多个别事物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这种观点承认一般与个别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以皮埃尔•阿贝拉尔为代表的学者持有这种观点。阿贝拉尔基于对极端实在论的批判提出了“概念论”,认为共相存在于事物之中,“一般”是在许多个体相似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意义的抽象“概念”,它只存在于人类思想之中。而极端的唯名论不仅否认“一般”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进一步否认“一般”为独立的精神实体,主张只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所谓“一般”与其说是一个名词,不如说是一种声音,代表人物诸如罗瑟林等。
与唯名论相针锋相对的便是实在论,实在论者相信“一般”具有客观实在性,“一般”是先于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个别是由“一般”派生而成。同样的,实在论内部也有温和的实在论和极端的实在论之分。温和的实在论以托马斯•阿奎纳为主要代表人物,指出“共相既在先又不在先”,即“一般”分别先于、寓于、后于个别。其一,“一般”作为理念、形式、上帝创世的原型,先于个别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借助于这种原型来创造世界;其二,“一般”作为事物的形式与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不可脱离个别而存在,即“一般”寓于个别;其三,“一般”作为普遍概念,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来的,所以以个别为对象的感性认识先于以“一般”为对象的认识形式,故而“一般”后于个别。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具有客观实在性,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这种观点可以上溯至柏拉图的理念论,它将“一般”与个别完全割裂。
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关于一般与个别的这场争论,在认识论上反应了关于普遍概念的形成、性质和意义等问题的不同观点,这场争论不仅深刻塑造了中世纪哲学的形象特点还直接影响了欧洲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论战。
二、欧洲近代认识论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近代哲学的主题经历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近代哲学的认识论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内部有唯心主义唯理论和唯物主义唯理论之分,近代唯心主义唯理论的重要代表便是笛卡尔,他主张理性否定感性,认为必然性知识唯有从清楚明白的公理或原则出发通过严密的思维与演绎推理才能获得。笛卡尔在其《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了三种观念,分别是从外界获得的、自我捏造凭空虚构的、与生俱来心灵本有的。自我捏造凭空虚构的观念是心灵随意拼凑的,不具有客观性,因而是不真实的。从外界获得的观念由于主张“普遍怀疑”,笛卡尔认为此类观念,也是值得怀疑不能信任的。因此,唯有那些与生俱来心灵本有的,那些不证自明的才是最可靠的。
唯物主义唯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斯宾诺莎主张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他同时又认为理性认识无需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人们不用通过感性认识环节可以直接凭借理论对真理进行把握,从而达到事物的本质。同是唯物主义唯理论哲学家的莱布尼茨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同时他又提出“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户”,因而“单子”不能接受任何外来事物的影响,认识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客观来源,而只能是天赋的。
与唯理论不同,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内部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近代经验论的奠基人弗兰西斯·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了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①同为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洛克认为知识的对象是观念,那么观念是如何获得的,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加以解释。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不存在任何观念,他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②洛克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获得知识,即后天的经验为心灵这块白板提供了唯一素材。具体来说,洛克提出经验分两种,一是外部经验即感觉,二是内部经验即反省。“我们对于外界可感物的观察,或者对于我们自己知觉到、反省到的我们心灵的内部活动的观察,就是供给我们的理智以全部思维材料的东西。这两者乃是知识的源泉,从中涌出我们所具有的或者能够自然地具有的全部观念。”③感觉是观念的外部来源,它是由外部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关于反省,它是对心灵各种活动的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洛克的经验论对后世的经验主义哲学,特别是贝克莱、休谟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唯心主义经验论者贝克莱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而可感物是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能脱离感觉而单独存在,而观念就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在《人类知识原理》贝克莱将事物看成是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通过视觉,人们有了关于色彩的观念,通过触觉,人们有了软硬的观念,当我们的心灵把这些观念集合起来并加以命名时,便是可感物,由此“存在就是被感知”被自然而然的得出。
回顾无论是中世纪时期的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对立,还是欧洲近代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都体现了人们对于认识问题的不断关注与探索,都促使我们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注
①孙正聿:《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38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50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