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河道景观生态治理的设计应用研究 ——以贵州铜仁大龙经济开发区舞阳河综合治理景观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第3期   作者:朱清婷
[导读] 滨水河道的改造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日益重要,
        摘 要:滨水河道的改造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日益重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对河道建设过程的环境加以修复和再还原、再开发是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贵州铜仁大龙经济开发区舞阳河综合治理景观项目为例,论述了河流水系、滨水护坡和慢行绿道系统等设计策略,探讨滨水河道设计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滨水生态;河道治理;海绵城市;绿色廊道;慢行系统
引言
        滨水环境是生活中重要的户外活动休闲空间,广大乡村城镇的滨水治理问题日益突出,优良的滨水环境的建设开发治理能够激活乡村内在的自然活力,引导生态经济的发展,促进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的良性发展。此文以本人亲自参与主持设计的滨水河道生态景观治理为例,剖析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地域文化、生态经济、慢行支撑系统在项目中的作用,以期为推进河道振兴发展尽绵薄之力。
       
1滨水生态河道治理的意义分析
        河道治理涉及到交通、环境保护、生态景观、水利保护等相关专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理系统。与此同时还要从经济、生态、人文、自然生物、社会价值等多个角度考虑,需要满足多种复合使用功能。
        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简单处理滨水空间的做法时常发生,破坏了河道原有的生态多重复合功能,因此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理应从多角度、多专业、多视角去考虑河道的脆弱性和复合性,针对项目具体情况,探讨合理的设计方案。
       
2滨水河道生态景观治理设计方法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的生态结构及空间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活动,并且为人类提供设计生产、生活的多方位的服务。这种类型的项目将会关系到很多专业的相互协调,在整体的设计战略部署下,将从景观为根据点出发,结合多专业的知识点,提出如下建议:
2.1与空间活动、生态建设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充分融合的再生模式
        河流水道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等活动的变迁,河流承载了区域的自然生态、居民多样空间活动和产业结构供给侧的升级调整,在治理改造升级过程中应从这三方面入手,分析各部分在不同项目中的比重,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应的改造建议。

2.2梳理河道两岸景观系统,中微观层面完善生态景观系统 
        以绿色的山体为背景、以河流为前沿、背景,彰显山水特征,构建开发空间大系统,构建标志性生态廊道。自然资源最为原始的吸引点,确保原生生态纹理。
       
        图1 生态系统图示
2.3以良好的山水自然基底为载体,打造新一代生态资源共享的滨水景观
        舞阳河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项目打造的治理规模为舞阳河17.6公里河段。
        沿河道空间规划分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等区域,设计依据大龙经济开发区规划,进行河道的景观设计,保留限建区及禁建区内的植被及山水格局,在适建区设置功能性的景观构筑物,最终保证河道景观的生态性。
       
        图2 项目建设空间规划
       
        规划以舞阳河为区域景观轴线,以此构成覆盖中心城区的点、线、面结合,协调布局的绿地系统。
        1)面——休闲公园、生态林地。
        2)线——滨河绿带、公路沿线防护绿带、道路绿化。
        3)点——小区游园、街头绿地、附属绿地、庭院绿地。
3滨水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实践
        以笔者参与的贵州铜仁大龙经济开发区舞阳河综合治理景观项目为例,介绍滨水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的具体实践。
3.1项目概况
        大龙经济开发区与舞阳河的历史关系:因水而生,向水回归。大龙经济开发区未来将以舞阳河为城市发展轴贯穿整个大龙经济开发区,并将各功能组团有机串联在一起。
        该项目在设计中保证滨河空间的公共性与连续性,实现滨河空间与城市之间渗透,生态优先的水系统治理,结合尺度的功能与空间设计,多元化的主题区段,同时以旗舰项目带动整体开发。通过实际的项目调研和走访,归纳出该项目存在的三个关键点:
1)连系——基地与人文文脉、区域发展的关系
2)水与环境——基地自然要素与特点
3)产业与生态——基地现状与潜在的经济发展
       
图3 项目总平面图
3.2连系——人的问题:
        目标:各级交通网络连接人口导入的街区,打造居民户外休闲核心带,连接沿河各功能区块,建设尺度宜人、风景优美的慢行网络,连接周边地区,构筑区域协同。
        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的设计,形成游客丰富的滨水观光体验,同时与地块设计主题相得益彰。地块内道路主要分为:外部交通、电瓶车道路、骑行综合道、主要步行道、游船航道,地块内主要交通方式包括电瓶车,自行车,主题步道,游船。
       
        图4 交通连系示意图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在实践当中拟采取以下策略:
3.2.1完善的慢行系统
(1)多元活动提升水岸活力
        全段采用连续的生态自行车道作为滨河的慢行系统,自行车道以5米宽的彩色沥青为材质,连贯的慢行系统可定期举办各种类型骑行赛等活动,塑造滨河风光带健康时尚休闲品牌艺术形象的同时,进一步为地区聚集人气。沿慢行车道设置系列小型主题公园、滨水景观带及特色小品,采取外观时尚且造型现代别致的设计风格,同时结合周边建筑功能及使用人群需求设置小型展馆、二消品、文化书店、咖啡厅等实体功能,带动周边村名再就业的同时为到访者提供连续而独到的景观体验,展开别有趣味的“舞阳河景观意向”。
        
        图5 慢行系统设计图
       
(2)打造“五彩骑行”特色慢行道
        根据项目地特色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提出打造“五彩骑行”特色慢行道,具体包括:文化骑行、山地骑行、樱花骑行、城市骑行、竹林骑行。分别介绍如下:
        文化骑行——结合民资文化村,通过侗族雕塑小品的布置,侗族图腾铺装等方式,打造具有侗族特色的骑行文化长廊。
        山地骑行——结合地形,设计山地骑行路,增加趣味性,穿梭在山水间,打造酣畅淋漓的骑行体验。
        樱花骑行——骑行沿线种植大量晚樱,搭配小灌木及地被植物,春季樱花盛开,打造浪漫的骑行体验。
        城市骑行——位于新城区段,周边用地大多为居住及商业,骑行氛围现代都市,服务设施完备。
        竹林骑行——位于车坝河沿岸,骑行沿路绿化种植毛竹,结合山体起伏,给人幽静豁达的骑行体验。
(3)完善配套休憩驿站
        同时根据现状情况,在慢行道沿线设置休憩驿站,一级驿站大部分与停车场结合,间隔距离控制在1000米至1500米,可共用配套设施,为驾车来的市民提供便利,也可提供举办赛事的场地。二级驿站间隔距离800米至1000米,设计时应考虑腹地与岸线关系,与观景平台结合做。

(4)尺度宜人、风景优美的步行网络
        完善的步行网络是滨水项目重要的一环,是确保各分区功能组团切实发挥效用的关键支撑体系,步行网络就像毛细血管一样维系了整个滨水项目的正常运转。
        多层级的步行网络保障滨水景观的可达性,分别设计了主园路、二级园路和三级园路。设置4米的主园路、2.5m二级园路以及1.5m的三级园路,在风景秀美的地方完善步行网络,同时设置观景平台,供人休憩和观景,为游人提供多样化的慢行体验和连续而独特的景观体验。
        沿路分布的滨水主题空间,通过完善的步行道、骑行道的景观打造和丰富的配套设施,整体打造出将交通、文化、休闲相融合的慢行系统。
       
       
        图6 步行网络设计图
3.3水与环境——如何处理水文化、水安全、水生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目标:整治水系,重构城市水结构,打造安全新水系,实施可持续水策略,创建可呼吸的生态新典范,山水融城,构筑大龙开发区发展新意象。

图7 水环境设计图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水环境设计在实践当中拟采取以下要点:
3.3.1多样化的、安全的亲水驳岸
        根据河岸的现状形态和地质条件,主要采用三种滨水护坡设计方案,设计主旨是满足滨水安全性的基础上对被破坏的护坡进行生态还原;对生态良好的护坡进行优化设计,完善亲水活动空间和慢行交通;并对护坡方案的工程造价和美观指数进行评价,以便指导具体的施工实施。
        这三种护坡形式如下所示:
        1)滨水护坡方案一:阶梯式生态护坡,项目基地内部有多处基地现状弃渣堆砌,河道驳岸有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坡度较陡峭。设计护坡以阶梯状的生态绿化对护坡改造,既加固的驳岸消除了安全隐患,又对驳岸进行了生态化处理。
        
图8 滨水护坡方案一 剖面图和效果图
        2)滨水护坡方案二:改造市政路,增加慢行骑行道、加固边坡,运用铰接式护坡对裸露的护坡进行加固美化。
        
图9 滨水护坡方案二 剖面图和效果图
       
        3)滨水护坡方案三:自然滨水驳岸,市政交通道路与河道之间有较大的空间腹地,充分利用自然植被,优化生态系统,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系统。

3.3.2生态雨洪管理,打造可呼吸的绿色廊道
        汇聚雨水通过植物、沙土净化雨水,利用恢复的植物生态、地面低洼水塘、透水的铺装结构过滤渗透吸收净化雨水,组织滨水区域的地表径流引导吸收短时期的暴涨的即时雨洪,用生态的技术方法增强河道自身的雨水净化吸收能力,实现海绵城镇的设计目标。
       
图12 海绵城市解析图
        生态雨洪管理主要从以下几点实施:
        1)河流生态修复——运用雨洪生态管理技术,结合污染和硬化河道的生态修复,由于大龙开发区的发展建设,舞阳河的现状河流两岸堆满弃渣,虽然现状河流没有污染,但是为了保护舞阳河的环境,我们通过设计对舞阳河进行保护和修复。
        2)人工净化技术——通过场地内的净化系统,对舞阳河进行长期净化,一方面我们通过设计手法,保护舞阳河的现状环境,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净化技术,来对舞阳河的现状水质进行修复。
        3)保留场地特色——舞阳河的周边环境状况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最小干预的设计手法,尊重自然现状的实际情况,保留场地特色,采用最小干预设计。
       
图13 自然循环系统设计剖面图
3.3.3低影响生态开发策略
        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希望能通过降低设计以及施工和管理的影响,对环境进行保护,将影响降到最低。
        以求达到低影响的目的,整体在设计之初就要做到对水、土、地形、植被的保护,环保自然。
       
图14 低影响生态开发策略示意图
3.4产业与生态:如何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项目所在地按照“生态文明工业新城”为总目标,以“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原则,将大龙开发区建设成为黔东生态文明工业新城。
       
图15产业与生态发展分析图
3.4.1严控生态红线,山水融城促发展
        控制生态建设红线,强调遵循大龙特有的山水骨架,强调山水与城市景观融合。城镇、田野、树林、山体等景观交错布局。

图16生态红线和组团发展分析图
3.4.2多元活动空间,生态绿轴聚人气
        创造丰富多样的滨水景观,打造多主题生态绿轴,形成人气聚集、活跃休闲场所。滨江岸线设计宜体现公共性,塑造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考虑四季节气安排活动):
        滨水广场节点与主要公共建筑结合形成大型城市综合滨水服务空间。
        滨水公园节点在良好的观景条件或位于视线廊道上,满足观景与景观的要求。
        滨水沿岸根据不同的的分段属性和使用需求设计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如下表所示:

       
4结论与建议
        在滨水河道生态景观设计项目中,延续和强化滨水绿带系统及结构框架,完善和确定可利用片区,及滨水区域在各个空间的定位和景观风貌。主要进行滨河开放空间及慢行系统的整合设计,从生态保护角度,对滨水空间的生态系统和周边土地功能优化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并提出可操作性方案。
        通过滨河开放空间规划设计,建立一条以河道为核心的自然生态廊道,从而带动人文及环境品质的提升,实现滨河空间的活力转型。通过滨水河道项目的建设改造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新的活力、新的机遇是此类项目的重点,同时平衡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则是难点,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态系统、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切入点。
       
       
       
       
参考文献
[1]王颖如. 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研究——以株洲湘江风光带为例[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2]丁砚强. 基于河道综合治理的滨河景观设计研究——以沮河黄陵县城段景观设计为例[D]. 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3]王菁菁. 杭州市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景观营造及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5
[4]赵杭美.滨岸缓冲带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5]史云青.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探讨[J].科学与财富. 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