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城镇规划与城镇建设管理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  卢燕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本文从小城镇规划与城镇建设管理特点入手,分析了小城镇规划与城镇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城镇建设管理;的探讨
        
         1、小城镇规划与城镇建设管理特点
         1.1综合性
         小城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涉及到住房、道路的建设,也涉及到居民的衣食住行的管理,因而显得比较复杂,综合性也较高。所以在进行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管理时,要尽量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加强对小城镇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控制水平,以保证小城镇的协调运作,促进小城镇的城市化进程。
         1.2政策性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关系到与城镇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相关的政府部门,因而政策性会比较强。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管理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是关系到地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所以需要各种相关的政策加以保障。
         2、小城镇规划与城镇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规划与建设体系不健全
         我国某些地区在开展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时,未能分清次重点,尤其是对城镇布局未能经过缜密的分析,对城镇功能和发展定位不够充分,这使得城镇布局比较混乱,模式化现象严重。有一些小城镇在进行平面布局设计时,完全照抄照搬建筑风格设计方案,导致小城镇建设没有任何的特色。还有一些小城镇规划建设期间,并未制定严格的修建与控制方案,为此,很多建设工作只能够临时规划,随意建设,所以很多工作都无法落实,比如绿化率、容积率等问题几乎都未能达到标准。还有一些地区很早就制定了规划与建设方案,但是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又未能进行修改,因此无法指导现实工作。
         2.2规划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城镇虽然建立了相对规范的规划管理机构。但是这些机构都初具规模,在办理相关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业务办理不明确或者是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另外,有些规划管理部门的建立只是从形式上在应付检查,实际的作用和价值无法得到发挥。可见,规划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严重地影响到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高效进行。
         2.3理念落后,设施不完善
         小城镇地规划和建设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容易受到资金以及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限制。不仅严重地影响到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还会严重地限制城镇规划工作的合理进行。另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是制约城镇规划工作高效进行的重点。其中包括供水设施、供暖设施以及道路和垃圾处理设施等设施的建设。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会严重地影响到城市规划工作的高效进行。
         3、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小城镇产业化与环境生态化发展
         对于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特色产业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产业化发展也是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其产业化发展,对小城镇所处区域的资源优势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确保小城镇主导产业定位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注意规划策略的具体性与实际可操作性。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小城镇进行生态规划。这种规划,主要是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依托,体现出一定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以及生态持续性。


         3.2对小城镇户籍管理与社会保障机制进行改革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大量进城会给城镇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若将之拒于城外,则社会秩序更难控制。因此,对小城镇进行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点就是给农民设置准入条件,即改革户籍管理机制,从而消除农村与现代城镇二者之间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将养老、医疗以及失业等保障机制引进来,形成一个可以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农民进城以后,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则为其提供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与生活保障,这不仅体现出了社会的公平性,同时对稳定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3拓宽融资渠道,为小城镇建设保驾护航
         小城镇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是吸引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小城镇因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有限的财力和不明确的投入,使得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处于无序化状态,实践中不乏大包大揽现象,加之分散财力,导致很多基本公共设施难以及时建好。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企业、外资、个人以及国家等多元化的投资管理机制,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策略,从而有效深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3.4加强土地应用管理
         土地应用管理是新形式下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基本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城镇项目建设过程中最被关注的内容。较之大中型城市建设而言,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正面临着严峻的土地压力,因此项目建设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强化土地资源的应用管理意识。土地应用功能的开发强度、布局以及交通组织等,都直接关系着建成后的城市运行效率,因此在土地应用过程中,还要注意自然形体、自然景观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基础设施的影响。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人的生理与生活规律,将土地的应用均衡性、紧凑性与人居环境、经济效益相结合。
         3.5加强对开放空间、绿地系统的管理
         一般而言,开放空间、绿地资源会对住区的环境品质、户外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实践中多采用的是集约化管理模式,即通过加强建筑密度、集合住宅等方式,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的应用效率。在此过程中,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开发者、设计人员在生态环境识上没有达成一致,或认识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经常会导致住区规划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容积率,严重忽视了开放空间以及绿地系统的设计与管理。基于此,笔者建议规划与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对相关方案进行指导,以免造成开放空间的布局相对比较零散,城市空间与住区绿地系统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从而导致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不利情况。
         3.6交通、建筑形态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多数城市的汽车总保有量在持续增加,尤其是大量的私人用车进入住区将对建筑住区的交通设计提出较高的要求。实践中可以看到,传统的设计理念以及建设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新形势要求,因此应当加强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改善适应私人汽车普及下的宜居环境。对于动态的交通而言,关注的主要是机动车在住区的行驶方式;而静态的交通则主要是停车方式。住区建筑结构尺度、空间以及造型和施工材质,都会对住区的空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沿街建筑结构的形态参与道路界面、城镇景观组成内容,因此要对其进行整体考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城镇的规划与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牵涉到众多方面,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还关系到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在实施中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好各方利益的协调工作,提高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实践表明,小城镇的规划工作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地方性的特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建造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参考文献:
         [1]林海鸥.乡镇规划管理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低碳世界,2019,9(06):144-145.
         [2]王永山.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与城乡可持续发展[J].居舍,2019(16):20.
         [3]神维维.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5):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