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 赵涛
[导读] 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
一、加快云南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

         加快特色小镇发展作为云南省委、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平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
         当前,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相比,云南特色小镇也已初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云南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是云南经济社会与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二、加大云南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制度供给
        
         当前,云南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大如下相关制度供给:
         (一)体制转型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和当地群众参与特色小镇建设。通过多种投资建设主体模式,推动特色小镇的高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模式,推行大部门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深入推进强镇扩权,强化事权、财权、人事权和用地指标等保障。推动具备条件的特大镇有序设市。
         (二)制度变革
         云南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制度变革。
         1、户籍制度改革
         要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不断拓展公共服务范围。
         2、土地制度改革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闲置建设用地。在特色小镇规划区范围内,建立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盘活利用宅基地。在创建过程中,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前提下,对符合使用林地审批条件的林地开辟绿色通道。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精准脱贫,强化社会帮扶。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继续提高优抚、低保等标准。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各项制度建设和提升计划实施。大力实施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就业和创业计划及聚力富民计划。
         4、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加大较高质量的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各项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聚焦居民日常需求,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三)机制创新
         1、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财税支持。凡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省财政将在启动资金、奖励资金上予以支持。对于全省范围内评选出来的创建成效显著的特色小镇,省财政给予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和倾斜支持。财政奖补资金必须用于特色小镇规划编制、规划范围内的项目前期工作、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培育等项目建设,严禁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区域内的新建企业将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2、投融资机制创新
         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政策性银行和保险资金项目贷款以及特色小镇居民参与等多种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
         3、优先给予项目支持
         特色小镇申报符合条件的项目,有关部门在审核批准、投资补助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力度。
         4、精准确定特色小镇投资规模
         从特色小镇建设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梳理特色小镇的投资规模。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要避免为达到投资规模简单拼凑项目,注重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5、严格控制房地产化倾向
         要综合考虑特色小镇吸纳就业、常住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聚集规模,完善配套商住功能,合理确定住宅和商业用房比例,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防范“假特色小镇真地产项目”。
         6、建立高质量发展机制
         (1)建立规范纠偏机制
         以正确把握、合理布局、防范变形走样为导向,统筹调整优化有关部门和省级现有创建机制,强化年度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确保数量服从于质量。主要是要规范省级创建机制、优化部门创建机制。
         (2)建立典型引路机制
         以正面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持续挖掘典型案例、总结有益经验、树立示范性标杆,引导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小镇和小城镇对标典型、学习先进。主要是建立典型经验推广机制、明确典型特色小镇条件、明确典型特色小城镇条件、探索差异化多样化经验。  
         (3)建立服务支撑机制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为导向,稳步推动符合规律、富有潜力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为产生更多先进典型提供制度土壤。主要是鼓励地方机制政策创新、搭建政银对接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10月.
[2]刘守英 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管理世界,2018(10).
[3]胡祖才.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J]. 求是,2019(14).
[4] [美]吉尔斯.杜兰顿等.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5卷)[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赵涛,男,白族,1973年8月生,云南洱源人,法学硕士,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与城镇化理论、生态经济学与绿色化理论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