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住宅小区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我国住宅区建设以封闭为主。现代封闭住宅区建设有两个高峰期,一是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单位大院,另一个是1998年后,我国取消了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私有化,开发商为了提高小区品质,追求卖点,建设封闭小区。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的相关要求,今后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本文就开放式街区制住宅区面临的挑战和相应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住宅区、开放、封闭、交通、安全
1 开放式街区制住宅区简析
开放式街区发源于欧美,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或其中的广场、街道、小游园等实体或空间的总称,由城市道路围合而成。街区制在国外已发展成熟,遍布世界各地,例如美国就有一半以上都是开放式街区制小区。从形态上看,城市街区制住宅区由多个小尺度街坊组成,一般街坊尺度不大,临街开放,没有围墙等限制空间的设施。
2 开放式和封闭式住宅区的利与弊
2.1 道路交通方面
开放式住宅区将小区道路引入城市交通,畅通城市的毛细血管,健全城市道路网络。保证城市道路网络体系不会受到封闭式小区的阻隔,形成更为完整和体系化的道路结构,得以保证城市交通畅通。而封闭式小区如果规模过大,势必对城市道路网络造成不同程度的阻断,阻碍交通畅通。
2.2 街道活力
开放式街区由于路网窄密,沿街道可以布置商业服务设施,吸引人的集聚。休闲、运动和购物都可以通过街道空间完成,非常便捷。封闭式小区在进行公建配置时,把具有重要公共和商业价值的公共服务设施放到了小区内部,通过围栏或围墙与外界隔离,小区外面街道商业设施较少,人气不旺。
2.3 安全性
封闭式小区靠小区内的保安和摄像设施,小区内部安全性相对较高。而开放小区是靠摄像设施保障,小区内部人员复杂、存在安全隐患,但提升了街道的安全性,避免了街道盲区。
2.4 居住适宜性
开放式小区住宅直接朝着街道,住宅底层就是商业设施,对住宅可能会产生光、噪音等污染,但是居民日常生活购物、出行方便。而封闭式小区商业设施一般集中布置在单独的建筑内部,对住宅的居住环境影响较小,但是购物、出行等活动相对不便。
3 开放式街区制住宅区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按照要求住宅区原则上不再封闭,实行街区制,针对街区制住宅区存在的安全、环境干扰等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3.1安全性
3.1.1 居住区尺度
一般来说,居住街坊的尺度在边长200米左右比较合适,面积不超过4公顷,其内部道路应设置为步行与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可不承担机动化交通周转作用。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店铺能够聚拢人气,实现公共监督、集体防卫。
3.1.2 治安管理措施
(1)住宅入口设置门卫和需刷卡进入的门禁,控制外来人员出入。
(2)街区设置摄像头监控系统,小区保安队定时巡逻。
(3)加强宣传、提高小区居民的安全意识。
3.1.3 交通安全措施
开放式街区制住宅区周边道路是人车混行的,势必产生老人和小孩的交通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隐患,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优化道路横断面设计,控制机动车道的宽度,保护行人和自行车交通路权,促进街区生活,增强街道活力。
(2)优化道路交差口设计,减小转弯半径,拓宽交叉口人行步道,从而减少人行过街时间。
(3)限制机动车行车速度,设置减速带等交通稳静化设施。
(4)机动车停车位避免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干扰。
3.2 动静分离措施
街区制住宅区能达到与城市有机结合,但存在对居民宁静生活的干扰,针对此,宜采取以下措施:
(1)居住街坊可通过建筑布局、绿化等方式围合,实现街坊相对的封闭。
(2)商业设施门朝向街道开设,住宅朝内部庭院开门。
(3)在规划时候考虑防噪音的问题,可以设置隔音窗和通过绿化措施加以控制。
4 结语
就当前来看,推进开放式街区制住宅区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事情,但是要认清住宅区街区制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细化各种新问题并研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应对挑战。但毋庸置疑,开放式小区必将对促进社区经济繁荣、改善交通环境、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聂铭.可持续的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设计[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
[2]张洁.中国开放式街区制的价值、挑战与对策[J].《中国房地产业.上半月》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