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接连发生了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SARS)、禽流感疫情、汶川地震以及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此类事件不仅严重危及公众生命及财产安全, 同时极易造成公众心理恐慌, 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受到关注。本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心理进行重点研究,研究其表现,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心理;表现形式;体系构建
一、引言
自从2003年我国爆发SARS事件以来,我国政府以及公民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敏感,而近些年来,国内外爆发的各种各样的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地刺激社会公众的神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对社会生活造成物质破坏的同时,严重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2019年年底在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疫情开始阶段,政府宣传缺失,而且对于相关信息披露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社会公众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个病毒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以并不注重个人防护。随着事态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社会公众普遍出现了恐慌心理, 不敢出门、盲目消毒、过分关注, 以至恐惧, 甚至易怒。一次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考验着国家的应急能力,更考验着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公众心理表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会对社会公众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疾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公众心理表现有:恐慌心理, 表现为面临危险时, 企图摆脱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是对特定事件采取的防御反应。许多恐惧心理,都是后天造成的,是心灵的黑洞,影响面较大,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疑病心理,一些人遭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内心充斥怀疑和不安,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如SARS、甲型H1N1流感期间过度关注体温。疑病性关注虽未达到妄想的程度,但不能摆脱对罹患躯体疾病的担忧。没有根据地担心、怀疑自己患上某种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足以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因而导致内心被自己可能患上疾病的怀疑和恐惧所充斥,尤其当出现一些躯体化反应,如咽喉疼痛、气短咳嗽、睡眠不佳、体温波动大时,则往往加重这种心理;焦虑心理,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出现回避、烦躁等, 呈高度警觉状态。应激状态下的焦虑多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如无明确对象的游移不定的广泛性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经常提心吊胆,有不安的预感,保持高度的警觉状态,容易激动。
从武汉疫情发生至今,社会公众对疫情的认识由一开始的恐慌、焦虑趋于理性,民众对新冠病毒疫情关注度进一步增加,对疫情重视程度大幅提高。新冠病毒防控措施的升级提高了民众的安全感。由中央领导,各市级执行防控命令,防疫行动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是人民的强心剂,这是人民众志成城抗疫的伟大力量。
三、社会公众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淡薄。
我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国长期处在太平盛世,加之公众的危机意识建立不够,导致了公众对安全认识的不足。日常的危机宣传形式主义严重,所以并未将危机意识传达给民众,当公共危机出现时公众会存在侥幸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有利的防控时机被耽搁,致使危机蔓延。一旦公众的侥幸心理被摧毁,由于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便会变的极度恐慌,这种恐慌引起的破坏性后果比公共危机本身更严重。
(二)社会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识不足
1.过度恐慌型
在疫情发展最严重的那段时间,人们认为空气中都蔓延着病毒,从除夕开始就在家呆着,连大门都没开过,其实这是对病毒不够了解造成的过度恐慌。专家表示,病毒的传播需要宿主,在空气中没有宿主不会一直存活,所以不存在“空气中都是病毒”。
2.过于淡定型
在疫情开始时,很多年轻人都自觉戴上口罩,但让中老年人戴口罩就不容易了。即便是多日铺天盖地的宣传工作,仍会看到一些人不戴口罩,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相信‘我会那么倒霉’,认为‘被传染比被雷劈的概率还小’。主流媒体反复宣传的基本防护措施,可有效阻断传染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阻断了传染途径,就是安全的,不在乎、不阻断,被传染的风险就一直存在。
(三)信息沟通和联动不完善
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及时发布有关信息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化解、稳定公众情绪。目前,我国的信息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当发生危机事件时,由于一些政府官员存在官僚作风,往往封锁消息,欺上瞒下、谎报虚报,不准媒体采访、报道,反而助长了事态的扩大,如果政府迅速、透明、公开地将相关信息公布于众,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有助于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疫情发展实况,就能稳定民心,有助于危机的化解。
四、构建应对体系
(一)改变危机观念,增强危机意识
政府与其他社会机构首先要做到警钟长鸣,告诉老百姓各种危机发生的潜在性,并经常进行一些应对危机的训练和演习,强化公众的危机观念;其次,要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向公众普及应对危机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国民的危机应对能力,使危机发生时民众能保持从容冷静。
(二)强化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认知
为了让社会大众了解事实真相,政府和媒体要加强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认知, 认知清晰了, 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发言才能得到公众认可。从而在根源上避免不良媒体去头去尾的报道所引起的公众情绪波动甚至是恐慌。
(三)加强信息监测及管理
政府要树立好形象,发挥带头作用。在进行公共管理时,科学、恰当的使用新媒体,展现给群众好的形象。提高公共危机事件传递的时效性,加强主流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传递方面的时效性。尽可能提高事件通报和处理的速度与效率, 从而稳定大众情绪, 以更好地应对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四)疫情后对公众进行心理疏导
建立心理预警系统,一方面通过科学的心理学指导,帮助大家在灾难事件中从容应对;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各级部门领导者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劝导公众与焦虑和解,积极行动。要掌握科学的信息,减少未知带来的恐慌。把时间留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适当活动、作息规律、减少刷手机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坚定信心。在当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外出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只要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疫情。
参考文献:
[1]郭新文,吕新平.专业知识培训联合心理干预对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基层人员应对能力、急救能力及心理韧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07):1055-1058.
[2]孙宏伟,陈晓丽,王艳郁,王胜男,赵玉晗,尹训宝.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8,4(03):141-144.
[3]昂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心理引导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02):94-98.
[4]宋桂荣,应超,刘博佳,刘启贵.180名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状态调查[J].中国校医,2012,26(10):730-731.
[5]易凌,王忠灿,姜志宽,郑亦军,吴文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07):929-930.
[6]黄培.构建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3):187-190.
[7]李幼东, 芦红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当事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9 (1) :35
[8]隋红,宋艳芳,杨昌锐,王重建,聂绍发.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众心理影响初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03):161-163.
[9]苏莉,韦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群体心理反应与干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2):1139-1141.
[10]Foa EB, Stein DJ, Mcfarlane AC. Symptomatology a nd psychopa-thology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fter the terrorist attack on the World Trade Center[J].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nal, 2003, 39 (2) :15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