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末,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的诸多漏洞。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镇规模和人口不断壮大,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及时防范、应对,加之人口拥挤及环境问题,更加剧了此类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类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以此次新冠肺炎为例,阐述我国目前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现状。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应急管理
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频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引起社会群体的高度关注,如:2002年的非典事件、2009年的甲型HINI流感、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2018年的刚果(金)埃博拉疫情以及2019年末出现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截止至2020年3月6日20时,我国共确诊80710人患有新冠肺炎,累计死亡人数高达3045人次。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由于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体制深层次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正在加速转型等诸多因素,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和难度加大,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挑战。在如今大变革大调整的特殊时期,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更容易诱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了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它直接危及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及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因此,能否及时有效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最大可能的降低危害程度、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以一系列负面影响,是检验一个国家执政水平和政府管应急理能力的重要标志。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 Ⅰ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 Ⅲ级(较大)和IV级(一般)。(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Z].2003—05—09)
具体而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时间分布的差异性。不同的季节,传染病的发病率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2003年的SARS易发生在冬、春季节。
第二个特征是治理的综合性。治理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第一方面是指技术层面与价值层面的结合,第二是直接的任务和间接的任务的结合,第三是责任部门和其他相关的部门结合,最后一方面是国际和国内要结合起来。
第三个特征是食源性疾病的问题较为严重。比如2002年南京毒鼠强中毒品;2004年劣质奶粉事件等。这些事件都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部门。
第四个特征是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这公共卫生的体系建设及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都有关系,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预警、监测措施有漏洞,忽视生态的保护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滥用和对各职能部门管理不善,都将会导致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
第五个特征就是传播的广泛性,传染病只要具备了三个流通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它就可能在毫无国界情况下广泛传播。
此次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疫情性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卫健委公告中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2003年的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2003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我国开始加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正式实施,表明我国致力于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下面可从应急管理管理四种系统中:预警系统、控制系统、保障系统、信息系统来浅析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
(一)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在城市应急管理模式中,处于先头地位。在此次疫情当中,预警系统的响应速度与程度,决定了疫情后续的扩散和发展情况。预警系统主要涉及收集、疫情资料→分析、评估疫情发展趋势→判断疫情危害程度→及时发出警报等步骤。
2019年12月8日,武汉市首次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被称为新冠肺炎),直到22天后,武汉市卫健委才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称,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要求各个单位及时追踪统计救治情况,并及时上报。此后,公众才得知疫情的发生。1月22日,湖北省才有所反应,决定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而在几天之后,多个省份均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武汉市对于疫情预警动作的迟缓,令群众对于疫情预警的速度和程度产生了严重质疑。
(二)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是四大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自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构坚持“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方针政策。在防控疫情方面做了以下工作:(1)加强医护救治人员队伍建设,紧急建立多所方舱医院。(2)实施联防联控:①加强市场监管,②加强人群活动管理③实施对出境离汉人员管控(3)加强对于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1月23日,武汉市决定建设一所专治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随后,决定建立雷神山医院。1月25日,政府征用24家医院床位收治发热病人。截止至1月27日, 1230人的医疗救治队先后抵达武汉。2月3日起武汉市连开多所方舱医院,截至22日,武汉市共有16所方舱医院在运行。25日全市储备的方舱医院床位将达到3万张,真正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筑牢基础。
(三)保障系统
保障系统包括对医疗卫生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应急管理物资调配及医疗救治场所的安排,充足的财政资金、医护人员、防护用品、医疗设备保障等,确保疫情应急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2020年1月27日,湖北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会议,要求做好疫情应急管理障工作。具体从四方面开展:(1)加强财力保障,市县乡村相关防控支出费用由省财政兜底(2)做好社会面稳控工作,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充足,确保市场物价稳定(3)武汉市要一手抓加快专门医院建设,一手抓相应医疗队伍配备(4)指定专门机构对医疗物资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分配。
(四)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包括: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公开、引入网络技术、抗击疫情宣传舆论、健全重大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发布机制、强化媒体舆论监督机制、完善卫生医疗救治系统信息。
武汉市在首例疫情发生三周后,才发布了《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次日,才向社会紧急发布不明原因肺炎情况,这样滞后的信息公开作为,使群众产生强烈的质疑。随后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发布疫情信息,此后武汉市对于疫情防控情况,才发布了权威、及时、准确的信息。另外,对社会广泛舆论和关注的焦点,市政府邀请多家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宣传疫情中的先进人物和集体的光荣事迹。同时,加强疫情防控期间舆情引导工作和舆论处置工作。此外,值得借鉴太原市政府的防控经验,利用网络手段,研发了山西的“健康码”系统,可作为身份识别依据,有效的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