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刘中光
[导读]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依照核心素养理念,转变了教学的方式,重点放在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依照核心素养理念,转变了教学的方式,重点放在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凭借这个转变使得学生慢慢地运用科学方法、思维和技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形成良好的品质。要想在现实的教课活动中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这些思维和能力,教师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精神,研读新课标的精髓,改变施教的方式方法,并且运用合理的手段和科学的教育策略给予学生思维的方向和空间,锻炼其能力,这篇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展开讨论。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小学科学

        把核心素养理念施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教育的未来向着对的方向完善,也会让教育目的更加明了并且实际。因为核心素养可以将素质教育阐述得更加全面和明确。新课改要求的背景下,小学也高度重视着课程改进开展,展现出良好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精神。教师们要基于这种理念,积极地采用新的教学措施,采取新型的教学策略,激发出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使课堂效率和质量提高。
        1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基于情境施教
        知识并不是单纯地由记忆而得到,而是由人的实践劳动发掘探求而来。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这种科目有很强的实际性,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着学生全面的能力和素质。偏向比较灵活的学习科目,要有更科学和多元化的手段,灵活施教,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找到自身学习的动力,发现学习中的收获,体验从中获取的快乐和满足感。培养他们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得到良好的品质。
        在现实的施教中,要使学生们可以沉浸在学习活动中,这就需要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因为这样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比直接没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更为难得。小学科学教学不要将精力放在让学生去死背硬记那些呆板繁琐的科学知识,而要着重让他们真正的理解知识,并且总结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提升思维能力。更多的是,要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出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不断的思考和领悟。以此来弥补之前的教学活动的不足,让学生能够运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当中遇见的问题。使得他们可以经得起问题的考验,拥有一种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
        举一个例子,教科版的小学五年级上册学科目的教学,有一科是“地震”,这课讲了地震的原因和它的特点。事实上,学生们没有亲身体验,对于地震这个词基本上没有概念。想要引导学生的好奇和想象,就得让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放一些记录电影,图片,让学生能够看到地震区域的样子,比如唐山、汶川等。然后给他们讲解地理特点,说明地震产生的原因和灾害影响。学生们接受到这些信息,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和构造一种体验,这时候给学生们加以引导,可以给他们正确的理解方式,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和理解。
        2加宽脑洞,培养思维的发散和创造
        学生思维的建立就是学生对自身认知体系的构建和反思。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能只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成绩得到了多少分,而应该重点看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他会怎么去思考,怎么去理解,怎么去解决,看他们是不是总结出来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好比说,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演示一种解题思路,拥有发散思维的学生会在明白老师的思路之后,去考虑,“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我可以怎么去找个更好的切入点理解它”。这是作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的。
        在学习关于磁铁的知识和性质时,教师用心地备课,给学生演示一个好玩的游戏:怎么样把玻璃试管里面的螺丝钉取出来?学生们会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去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回答,比如说,把螺丝钉从试管里倒出来,用工具夹出来,这些确实可以很快的把螺丝钉取出来,但是老师又给了一个限制条件:不能倒出来也不能用工具接触。这样就使得学生们更加为难了。在一番思考之后,学生甲尝试通过磁铁吸住螺丝钉,然后沿着试管壁慢慢地移动,从试管口取出;学生乙用吸铁石先吸住一根长的铁棒,然后再用磁化的铁棒吸住螺丝钉,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螺丝钉取出,虽然最后没有做到,但是这种方法是学生认真思考得到的,很有创造性。
        3创建适用的沟通方式的小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打开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去创造,就要和学生有适用的沟通,带着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深入探索科学。鉴于此,去营造一种和谐相处、畅所欲言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是很重要的手段,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开放性的思考问题,从而有可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且善于沟通,通过这种方式验证自己的思维正确性合理性,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适用的沟通方式可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会打开心扉,和老师同学之间进一步沟通、交换意见。利用这种适用的沟通方式,让每个学生拓展思维,发现之前教育方式的不足,思维方式的不足,灵活地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科学中“地球的运动”有一课“昼夜交替现象”的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学生都会经历,白天高高兴兴的来学校上课,晚上快快乐乐的回家休息,但是用科学的眼光怎么理解这种现象,学生们还没有经过这种科学教育,没有这种理解的体验。两者之间,如果以地球为中心,地球是公转,那么一年中只有一个白昼和一个晚上。在不断的交流和沟通探索中,学生可能会生出许多个性而又有意思的想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让学生在原有的思维体系上建立新的部分,并且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辨能力,那就需要更灵活、更开放的教学方法。
        4结语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开展教学工作一定要从情境施教、沟通交流等多个方面去做。尤其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实施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思考的投入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卉.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19(5):91-91.
        [2]林霞.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有效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8,000(003):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