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形象且生动。数学教育最终的追求实际上并不是让学生掌握能够套用的公式解决问题,而是说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素质。小学阶段,低年级数学教育中,学生主体为形象思维,到了中高年级段,学生开始了思维转变,渐渐出现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教育需要做好学生抽象思维的启蒙、开发,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能力。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展开针对性训练,调整家庭作业、课后拓展内容,助力学生思维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创设教学情景
前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创造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开发,这对学生和社会来说都有益处。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企业都有提出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了迎合时代需要,学校必须做好教学模式调整,根据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改良人才培养思路。数学教育肩负着学生创造力培养重任。数学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育地位、教育追求,做好学生创造力与发散思维开发工作。
一、深挖教材创设思维培养情境
所谓的教学情境说的就是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简化教学难度达成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种能够突出学生本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反应,使学生更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有着学习条件、学习景象、学习背景的大氛围、大环境。数学教师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教材当中,做好教材的研究、教学情景的创设。胸有成竹的吃透教材,才能够有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1]。
课堂上教师需要时刻开动脑筋,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解题思维能力,保障学生形成学习素质,构成发散性思维习惯。在学习中思考才能够切实的成长。多解决一些和生活关联密切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教材里面有很多问题、很多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内容,串联生活。比如教师可以用模拟情境,假设教师是售货员,学生是消费者,学生来到超市购买物品,物品的价格都有小数。趣味性十足的情景吸引了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收获颇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明白了小数点的含义,同时也在课堂氛围的调节与作用下,意识到了数学和生活关联密切,掌握了不同环境下,小数点的使用方法。
二、针对性训练锻炼发散思维
数学问题几乎都有许多解题方法,我们平时所说的聪明人,其实就是掌握了更简单解题方法的人。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审视问题,提高问题解决效率,保障问题解决效果。更合理的使用各个公式,降低运算难度,提高运算速度[2]。
如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候,这种类型的题目就有非常简单的解题技巧,比如24×15,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遍乘法口诀,随后就有学生联想到,可以用20×15+4×15=360,这是一种很简单的解题方法,能够最大化解题效率。这种类型的题目书本上、练习册上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多使用这种类型的内容和题目刺激学生,在不断积累中获得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活跃学生发散性思维。
三、重视拓展合理布置作业
对于教育工作来说,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缺少了家庭教育的支持还是略有欠缺。所以要重视家校互动、家校合作,助力学生发展与全面成长[3]。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做好课后的拓展训练,这样才能够取得教学层面的成功。作业的布置、课后的拓展都要搭配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体现出教育针对性,确保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活跃。
如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请回到家中观察,小区有多少排树,每排如果有15颗,共有多少颗树。妈妈买了20千克的苹果,如果每千克用了2块钱,请问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小刘家每个月的水电费是114元,请问半年的时间小刘家需要缴纳多少的水电费用。这种趣味性十足,且和学生生活关联密切的问题、家庭作业不仅可以有效活络学生思维,同时也能够让教学更贴合生活,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保障素质教育得到有效贯彻,展现新时期教育价值。
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作为创造力最重要的部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意义非常重大。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但该时期仍旧是学生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启蒙阶段。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尝试和调整教学思路, 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做好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合理设计,围绕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法,最大化教学效益。
四、换角度思考重视学生思维求异性开发
除了前面所说的以外,教师平时还要重视学生思维活动开展训练。比如对待同一个问题能不能换一个角度进行尝试与思考,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这些都是需要尝试的。虽然可能伴随一定风险,但是让学生形成开拓、发散思维的关键就是勇于探索。小学数学当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有密切联系,比如减法可以看做是加法,除法可以看做是乘以数的倒数。乘法可以看作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比如135-15这个问题我们不仅可以看做这个题目在减15,同时也可以反问自己1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这样能够更顺利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活力。
结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合适的思考条件、思考机会。如果缺少了思考机会,那么学生即便再聪明,最后也会泯然众人。教师要教给学生合适的思考方法,课堂上应当精练,少讲,尽可能减少枯燥、无聊、单调的理论讲解过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动脑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宏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89.
[2]叶秀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创新思路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158-159.
[3]廖明妃.如何利用小学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