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及应用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4期   作者:阮小武
[导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企业实现信息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身份证号码:45052119851221XXXX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企业实现信息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介绍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和性能测试技术的相关概念,分析了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具体的应用过程,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系统一般是由互联网、数据库、中间件、伺服器和应用服务器组合的统一整体,如果其中某一个模块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性能,导致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给用户带来较差的使用体验。由于用户数量逐渐增加,其操作行为越来越多样化,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性能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及问题,对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及应用进行探讨,实现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的提升。
        二、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概述
        计算机应用系统一般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类。硬件系统中的运算器和存储器合称为CPU,即中央处理器,CPU和内部存储器又一起构成了主机,因此硬件系统又可以说是由主机和外设构成的。而软件系统是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的,应用软件是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在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开发而来的。性能作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一种指标,一般指的是计算机应用系统对请求响应的及时性的符合程度。计算机应用系统组成结构较为复杂,由此牵涉到不同领域的关联人员,而不同的人对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指标的评判标准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用户主要关注的是应用系统的响应速度,具体来说从用户点击按钮发出命令到计算机做出反应的时间长短将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而维护人员则需要关注更多的因素,比如CPU的脉冲数,内部存储器的利用率等。在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时,必须全面考虑各种性能指标,深入分析系统结构框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现有的性能测试技术,实现系统稳定性的快速提升。
        三、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性能指标一般被分为响应时间、并发接入能力、系统处理能力、资源利用率、网络吞吐量和并发用户数量六个部分。通过将这些性能指标与影响性能的三大因素,即环境因素、业务因素与用户因素相结合进行综合考量,才能构建出适合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模型,为测试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导。对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往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为系统质量维护提供科学的依据,在系统出现问题时可以实现问题的快速解决。第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避免用户对系统产生不信任感。第三,加快系统扩容的速度,为适应我国企业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计算机应用系统必须在现有系统配置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扩容,以强化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性能测试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制定系统扩容计划,进而实现系统运行效率的稳步提高。第四,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企业掌握了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性能测试技术,就可以结合企业运行的实际需求,采购最审核的计算机设备,最大程度的节约了企业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的具体运用方法
        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稳定可靠,系统开发人员要在计算机应用系统正式使用前进行一系列完整的测试工作,重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功能性测试,功能完整是计算机应用系统最基本的质量目标,一旦某些功能出现失效,将会造成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严重下降,无法顺利完成预定工作目标,所以功能测试是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的最基础部分。其次是用户体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系统是面向最终使用用户的,用户体验是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用户界面布局、操作按钮、对话框等都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确保用户拥有较好的软件使用体验。最后是稳定性测试,有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需要长时间连续运行,比如工业生产中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几乎从布置开始就一直处于长期工作状态,因此需要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较为长期的测试,确保应用系统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稳定运行,尽可能避免出现硬件死机、软件卡顿、通信堵塞等各种问题。


        (一)明确性能指标
        计算机应用系统测试首先需要明确所测试的性能指标,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系统响应时间。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对系统响应时间的要求也并不相同,比如在常用的网络软件中比如浏览器软件响应时间可以在s级,在自动化工业控制领域,通常以ms为响应时间单位,在高频电力电子计算机控制领域需要达到ns级别,因此,计算机应用系统测试要根据实际运行需要明确系统响应时间指标。
        2. 并发访问能力。并发访问能力反映了计算机应用系统同时访问的最大用户数量和用户数据信息控制性能,在进行应用系统并发访问能力测试时,应对服务器运行速率,多个用户的信息传递速度进行测试,保证服务器处于合理的负载工况下,防止数据传输堵塞卡顿情况产生。
        3. 系统资源利用率。为了确保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稳定,必须保证系统资源有一定的空闲比例,通常称作系统资源利用率,主要包括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网络带宽利用率、硬盘利用率等几个部分,如果硬件利用率过高,容易造成系统的延时卡顿甚至由于负载过大而出现过热死机的等问题,所以,需要对硬件资源利用率进行完善的测试工作,保证利用率始终处于合理状态。
        4. 网络吞吐量。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通过网络的信息量,用于测量系统对网络设备传输能力的需求。在测试系统时,首先要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当网络吞吐量数据非常接近网络设备的最大传输容量时,表明网络设备与计算机应用系统不匹配,需要对网络设备进行优化升级。
        (二)计算机系统的测试准备
        1. 试验方案设计。为了进行应用系统测试,应准确描述性能测试的相关指标,如100 ms内的系统响应时间、不少于24小时的系统稳定运行时间等。在测试范围内,参与性能测试的相关系统需要准确描述,并充分说明是否有必要对性能项目进行测试,应用系统测试策略中,必须清楚、完整、准确地描述测试内容和运行方式。
        2. 开发测试脚本。计算机应用系统测试需要运用特定的测试脚本软件,因此,系统开发人员需要编制适用于系统性能测试的脚本软件,并将系统主要功能集成到测试脚本软件中,并在脚本中设置合理的检查点。
        3. 试验环境准备。根据用户的实际生产环境,准备好测试环境,包括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网络环境、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配置和监控工具、测试工具部署。测试环境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应对测试环境和用户实际生产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使测试结果能够准确反映用户的实际生产环境。
        (三)应用系统测试执行
        通过实例测试,得到了系统性能指标数据和性能缺陷数据。同时,在测试执行过程中启动监控程序,完成测试工作后收集测试数据。在测试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回归测试和系统调整。
        (四)测试报告阶段
        在测试完成后,需要根据测试情况出具完整的应用系统测试报告,对系统的关键指标如连续稳定工作时间、系统资源利用率、最大并发用户数等参数进行详细分析,为系统后续的运行部署和优化改良给出指导性建议。
        五、结语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性能参数对整个系统的功能性、稳定性和经济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应用部署之前,必须进行完善的性能测试工作,开发人员要重点从系统功能、稳定性、响应时间、资源利用率等几个方面入手,对系统进行全面完善的测试,保证计算机应用系统在投入使用后能够高效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姜亮.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及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07):10-12.
        [2]王智宇.计算机应用系统集成测试技术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1):36-37.
        [3]李霄,王常洲,田雅.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及应用研究[J].软件,2013,34(3):69-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