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淼泰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530000
摘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了核心任务。如何做好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这是有关人士需要清楚认识的。且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区域内部经济以及系统内部的各个模块的协调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要素。因此,本文就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进行探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在2014年,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公布,标志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到实质性阶段。2019年3月,李克强在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2019年4月8日,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重点突出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未来方向。在未来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核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就成为了必须要关注的要点,这是城乡统筹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原则
现阶段,在当地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在日常的规划过程中按照目标管理的准则进行对当地规划建设的管控。城镇规划的管控工作会包含着大量的乡镇企业以及农业的再生产等问题,一旦在规划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建设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就会导致整体发展的质量下降,建设过程较为混乱,不能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正面的推动作用。在实施一系列的管理规划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当秉持着依法管理的准则,推动城镇的合理建设。由于我国经济建设正在不断的提升,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内容也在逐渐展现自身的多种优势,并吸取外界的先进模式,逐渐丰富自身的建设特点。在城镇建设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接触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或者较强的干扰性因素,当地政府应当积极和相关部门进行协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城市管理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规划建设的常见问题
1.土地供给矛盾突出
土地是城镇化建设中的载体,若城镇化建设没有土地的支持,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而正如前文所言,我国目前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并且还需要面临土地资源后备不足、不可再生的客观现实,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土地紧缺将会成为制约城镇化建设的瓶颈。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处于“双中期阶段”,即工业化中期与城镇化中期,而与此同时,耕地减少速度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也处在快速增长阶段。而随着城镇化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土地供求的矛盾会进一步凸显,政府不仅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红线,也应该考虑城市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城镇化建设依然要面临土地资源的制约,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2.缺乏统筹协调
美丽乡村规划,需要遵循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要确保乡村规划建设和城市形成统一,协调发展。但是,在目前的乡村规划中,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未能和城市统筹协调,一方面缺乏产业上的联动,乡村仍旧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对区域内各个不同乡村缺乏统筹关联,导致区域内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没有成为一个整体,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规划设计不科学
从目前实际来讲,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存在明显的模仿城市问题,也就是按照城市的格局,来规划乡村,过于强调乡村规划的布局,反而与农村实际体现出来了一些差距。过于“城市化”的乡村规划,不仅会消耗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还会导致效果不佳。盲目模仿照搬,并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规划建设的建议
1.突出发展重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需要凸显出重点方可,需要将城市中心的建设放置于首要位置,而后逐步扩展到城市外围。城市中心区域的建设情况相对良好,拥有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能力,因而能够极大程度地呼应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因此,有关部门在建立生态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先行在城市中心寻求相应的突破,以此来让群众充分感受到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现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城乡的协调发展,应该将农村地区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点。农村地域的生态化水准将会在城市生态建设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农村地区的的生态化的丢失势必会导致城市地区的生态化建设受到影响。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并且居民的环境意识尚且不够完整,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在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目标的过程中,相关单位需要全面契合当下农村发展的时代特点,遵从乡村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以此来充分展现出农村的特征,注重乡土风貌,重点保护农村地区所具备的绿水青山以及各种田园文化。需要根据现有区域内部的发展优势以及历史特色,全面推进生态文化的还原,改变现下部分农村地区“垃圾随便扔,脏水随便排”的乱象,给予农民良好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本质上完成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实现城乡地区的生态一体化发展。
2.完善土地市场土地规划利用
需要土地市场的支持,因此,在下一阶段工作中,需要持续扩大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范围,针对可以由市场完成的土地资源分配尽量减少政府干预,并且在实施阶段进一步明确细分供应土地的范围,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引导,使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同时在当前的土地市场中,政府应该注意打破传统土地资源下对集体土地的身份歧视,构建统一、有序、竞争的公开市场环境,实现不同渠道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流转增值。规范农村土地交易所和交易中心等的建设,待条件成熟之际逐步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交易市场。
3.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对于乡镇乡建设来讲,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因为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比如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合理借鉴,融入本地的特色,这样才能让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首先就需要对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比如人口分布、经济水平、主要产业、交通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要调查的对象,也是进行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基础。其次,要结合时代发展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基本需求,将本地的特色元素融入进来,确定初步的美丽乡村规划基本方案,然后对该方案进行验证,确定其合理性与可行性,为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打下基础。
4.加大监督工作力度
针对当前的新型城镇管理进度,应当联系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建设工作的合理规划,实行相互监督式的管理模式,切实迎合当前的管理模式要求。在城镇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和多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融通,加强之间的合作,并保持长久性的改革联系,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专业监管工作人员需要时刻明确自身岗位的重要程度,根据实际的管理特征和要求,制定详细、科学的计划,并有效增强工作质量。
结束语:
总之,在城镇化进程日益推进的情况下,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已刻不容缓,尤其是在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的背景下,打造城镇乡村已经成为各地农村发展的重头戏了。所以,根据相对应的管理规则,明确规划方向需要注意的原则,从而实现我国地方经济建设的协调性发展,从城镇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余的多项管理方向进行处理,统一规划当地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书山.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分析[J].居业,2019(0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