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兰州矿产勘查院 甘肃兰州 730046
摘要:我国国土的地质构造相对比较复杂,当前的气候环境多变,我国属于一个农业大国,整体承灾能力较弱。我国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型较多,分布较广,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其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最严重。因此, 通过对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制定出地质灾害评估系统,能够对灾害进行有效预警。本文依据作者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基本方法,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建议,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同行提高评估成果报告的质量有较好的借鉴。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工作方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地质灾害评估措施建议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工作。
.png)
工作程序框图
1.1资料收集
充分搜集、研究和利用前人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和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勘查、治理、评估规划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搜集城镇、居民点、学校、矿山、交通、通讯、油气管道、水利设施等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建设情况资料。
1.2遥感解译
以遥感解译工作为先导,在区域上利用高分一号影像数据,结合前人资料,通过遥感信息解译调查,确定出建设项目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种类、数量、分布,划分出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编写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设计。
1.3地质灾害野外调查
采用“室内资料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实地定点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调查方法具体为:
(1)调查区内现状地质灾害点实地复核、调查对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点实地复核、调查,要求确定现状灾害点位置、类型、形成地质环境条件、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及形成机制,判定现状灾害点的稳定状况及危险性大小,并在地形图上野外实地标示现状灾害点位置,按规范填写野外调查笔记及地质灾害点野外调查表,并附上相应的平、剖面示意图。
(2)建设项目两侧山坡调查
调查山坡坡度,坡基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调查山坡有无构造发育,重点调查工程规划设计挖方切坡工段的地质情况及稳定程度,地层倾向与坡向的关系,考虑由于挖方形成的路堑、高陡边坡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的大小。
(3)建设项目两侧沟谷及河道水系调查
对调查区范围内的冲沟调查,主要调查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调查沟谷的基本特征、冲沟的形态,山坡的坡度,汇水面积、汇水条件,岩层性质及其风化程度,上游松散物质储量、分布范围及物质组成,调查有无特殊性岩土及植被发育情况。对河道水系的调查,预测建设项目建设中及建成后遭受水毁的可能性、危害性及防洪堤坝稳定性分析。调查水位、流量、汇水面积、汇水条件,防洪堤坝沿岸岩土体特征及性质,调查分析堤坝坍塌的可能性及危险性。
(4)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调查
调查岩体的岩性、结构、风化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 划分工程岩组类型,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及其成灾作用。调查土体的分布、成因、物质组成、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土体类型,重点了解新近沉积土和特殊类土的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特征。岩土体分类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相关规定进行。
(5)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调查人工开采、抽汲地下水情况,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地下水动态资料,调查泉水出露点等。
(6)人类工程活动情况调查
调查人工采石场、工程、道路切坡、矿产开采及水利设施建设等对评估区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调查区内人类活动的类型、 强度、规模、分布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调查了解调查区人类活动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发生的状况。
1.4报告编写阶段
(1)整理分析资料
对已有资料及野外调查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编制相关图件,研究灾源类型、分布、成因及变化规律、危害性,受灾体受灾原因、程度损失评价,确定灾源对受灾体产生的不良作用关系,并进行定性、半定量的评价,研究应给出的结论、意见或建议。
(2)编制报告提纲
为了能使调查报告全面反映调查工作过程,准确阐述调查分析方法,充分利用调查工作成果,合理定论调查分析结论,提出必要的意见和建议,有必要编制调查报告提纲。
(3)撰写报告
以前期工作成果为素材、以报告提纲为框架撰写报告,报告内容力求真实、准确、全面、简洁、有针对性。
(4)组织报告评审
因为地质灾害调查技术含量高、不确定因素多,调查结论关系到各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和责任,也影响到被调查区域地质灾害的认识、认定工作,为保障调查质量及合法性,须依据相关规定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员进行报告评审,并严格按照评审意见修改报告内容(必要时需进行补充调查工作),以保障报告质量和合法性。
2地质灾害评估的策略
2.1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预警机制
我国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应对地质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但是我国在地质灾害的评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各地建立高效的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同时加强对先进技术的有效应用。例如,针对地质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灵活运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灾害预警机制智能化,能够传递时效性的信息,能够快速做好后续的预防准备工作,注重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
2.2建立完善的救援体系
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后,相关的救援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建立完善的救援体系,能够将各个部门有机联系起来, 做好各部门的工作。通过建立突发性灾害应急救援机制,能够有效实现各个市县资源的合理分配,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机制,做好对灾后具体情况的救援,减少经济损失。
2.3建立一支专业的灾害预警队伍
在针对地质灾害的评估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灾害预警团队,相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对预警团队进行管理,充分支持灾害预警团队的工作,做好对预警团队人员的技能培训,大力宣传有关地质灾害方面的预防知识,有效提高预警团队的预警能力。例如,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研工作,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准确监督,建立网格和区域联防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估能力。同时需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中, 建立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平台,为地质灾害的预防营造良好的氛围。
结语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突发的时间短暂,活动猛烈,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针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可防御性相对较低。所在区域处于频繁地震带,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发生泥石流和坍塌地质灾害的现象较多。(地质灾害的发生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且人类活动的随机性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存在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通过对自然灾害的研究, 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而且是呈现一种非线性的发展趋势。综上所述,针对地质灾害的预防,需要建立地理环境信息化系统,将其划分为前期研究、评估决策等部分,做好对地质灾害检测预警信息的输入,为地质灾害的评估提供科学化的数据信息,优化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预警的水。
参考文献
[1]乔小艳, 杨军. 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法及现状简介[J]. 科技资讯, 000(021):205-205.
[2]金太平. 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野外工作方法探讨[J]. 西部探矿工程, 2005, 17(S1):43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