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采油企业员工岗前培训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24期   作者:段新晨
[导读] 石油工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
        摘要:石油工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生产企业的新员工上岗前进行培训促使石油企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石油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石油产量的利用率,以及人才和技术的发展,推动石油产业向新方向转型,促进能源产业发展。
        关键词:采油企业;员工岗前培训;重要性;方法;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和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新分员工和转岗员工数量增长较快,同一个班站,员工的文化水平高低不一,业务技能参差不齐,增加培训难度,因此严格有效的员工岗前培训尤为重要。
        一、采油企业员工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
        岗前培训是新员工在组织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是员工进入企业后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企业将聘用的员工从社会人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工作要帮助新员工建立与同事和工作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的期望和积极的态度。员工通过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和文化,明确自身角色定位,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不断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采油企业受地理位置、生产现状、人员结构等特殊性的影响,员工培训工作难度远大于普通企业。近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和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新分员工和转岗员工数量增长较快,同一个班站,员工的文化水平高低不一,业务技能参差不齐,加之新分员工对工作环境、性质的特殊性不够了解,加大了采油企业岗前培训的难度。怎样行之有效地做好员工岗前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需要科学有效的岗前培训管理模式。
        二、采油单位员工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1.培训认识上存在误区。从企业层面看,认为培训效果不明显,只看到短期投入,看不到远期收获,或者潜在的效果对目前来说不合算,为节约成本或人力而降低培训投入;从员工层面上看,认为培训是在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参加培训与不参加培训没有区别,学的好与学的不好没有差异,更不能认识到培训对自身成长的帮助,因此对培训漠不关心,参与培训过程不积极。更有些作业区因为生产任务及人员紧张,忽视培训或放弃培训,员工疲于奔命工作,自身能力和素质与生产发展不协调,又得不到有效提高,形成越干越累,越累越没有时间培训,越不培训越不会干的恶性循环。
        2.培训师资、评估等系统要素不完善。(1)培训的师资资源不系统,水平参差不齐。员工培训的任务一般是由相应业务部门来承担,而业务部门多安排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授课。由于授课人员的专业、经历、经验、授课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培训师水平良莠不齐,培训效果难以保证;而有的部门在培训需求较大、对口专业教师欠缺的情况下,往往用其他人员临时顶替,讲师自己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不深或者存在误差,无法有效培训员工;更有部分单位存在没有专门的培训负责人,培训没有实现专业化管理的状况,从事培训的教师没有统一要求,教材五花八门,培训人员之间缺乏统一安排,资源无法共享,教材内容零散单一,缺乏统一标准,水平参差不齐,培训效果欠佳。(2)培训评估没有统一标准,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目前采油单位培训,均以辅助生产为主,且因为生产情况不同,培训评估制度亦不相同。例如,有些作业区采用奖季度考试、奖金考核的方式,有些作业区则采用月度考试、休假考核的方式,或者有些作业区根本不进行考核,学好学坏无差别。随着生产情况的变化或者人员的调动,评估没有进行适时变更,或者盲目变更,使得培训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缺乏系统的管理,使员工及单位均难以把握效果,员工和培训者之间没有科学的比对,造成员工和培训者都只是把培训简单地作为一项指标来应付,一定程度制约了员工参与培训和自主学习的热情,积极性不高,效果也不佳。
        3.员工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需求差异大。采油单位操作岗位的员工来源多样:各类学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职工子女以及社会劳务人员等等。复杂的员工来源造成了员工文化基础不一、年龄差别较大,接收能力不同,造成培训效果千差万别。

同时,采油单位是一个分工比较细的企业,岗位要求、员工个人需求均有较大差异。例如对于外输一项内容而言,大型联合站和输油站,要求差别就很明显。联合站要求员工掌握较多设备设施操作,设备也更为复杂庞大,同时,员工还需掌握岗位数字化操作技能,而输油站设备较为单一简便,技能掌握要求也相对低。同样岗位员工,有些员工年纪较大,文化基础和接收能力有限,需要进行缓慢讲解,而有些员工文化层次较高,接收能力较强,只需要简单讲授就能领会。在培训过程中,非专业的培训师就难以全面兼顾,这些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显而易见。
        4.培训场地变换频繁。采油单位大多地处偏远,地域广,人员分散,常常是“一人驻守一山头”,人员之间的走动交流较少,集中培训更是难以实现。为了方便培训的开展,常常是培训人员流动式培训,走一个岗位培训一个岗位,遇见一个员工培训一个员工,培训场地不断变换,在前一个井站收拾准备好的培训设备设施不能搬移,而下一个井站培训时又需要重新布置安排,培训设备资源及人力物力等浪费较大,培训人员疲于赶路,影响培训效果。
        三、采油一厂员工岗前培训的具体做法
        采油厂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下属的一个主力采油厂,担负着全国最早开发的亿吨级特低渗透油田-安塞油田的开发建设与管理。近年来,采油厂按照采油行业的特殊性,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员工岗前培训模式。在这里所称的岗前培训指对新入厂、转岗、复岗(离岗一年及以上)的员工,在正式上岗前进行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培训。
        1.构建员工“三级”岗前培训模式。按照采油一厂目前组织构架,结合生产实际,建立“厂级——作业区(大队)级——班站级”三级员工培训岗前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内容各有侧重。员工岗前培训结束时,进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知识等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单独作业。
        2.突出各级培训重点,确保培训效果。厂级”是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基础。培训重点是尽快让新员工建立企业认同感、归属感,内容侧重厂规厂纪、企业文化、安全教育等。“作业区级”岗前培训重点是理论知识、安全知识、岗位风险教育。为后面的岗位培训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让新员工熟悉采油企业风险,杜绝安全隐患。包括岗位应知内容(根据工种、岗位确定),如采油工:采油、地质基本知识,工艺流程,常用注采设备的结构、原理和安全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本单位安全生产状况及规章制度,HSE作业指导书、常用消防器材、防护用品性能及使用方法,岗位危险源辨识,自救互救技能,事故案例教育等。“班站级”是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具体实施层,紧密围绕员工实际工作岗位开展具体的培训,做到“干什么,学什么”,让新员工尽快掌握工位工作基本技能。主要内容有岗位应知应会,基本操作技能,岗位标准作业程序,生产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的性能及使用,岗位健康、安全、环境风险及防范、削减、控制措施,事故预案演练和案例教育等。同时严格落实“师徒协议”的签订工作,确保完成岗前培训前严禁单独操作岗位任何设备和切换流程,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总之,采油厂结合企业特点构建了“三级”员工岗前培训模式,并通过多年实践探索证明是符合采油企业生产实际的员工岗前培训模式。通过岗前培训的有效运行,促使新员工尽快融入新的工作岗位,提升了新员工操作技能水平,杜绝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金兆玲.采油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分析.2019.
        [2]张娟.浅谈采油企业员工岗前培训研究.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