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装配式住宅功能多适应性设计浅析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张国军
[导读] 摘要: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舒适、温馨的家”一直是人们奋斗的目标。
        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摘要: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舒适、温馨的家”一直是人们奋斗的目标。装配式住宅的功能多适应性设计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将开放建筑理论推行到住宅建设中,旨在为开放建筑理论开辟新的应用领域,给装配式住宅添加新的内容和活力。因此借助开放建筑理论与相关技术在装配式住宅设计与建造过程中的应用,对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开放建筑理论;装配式住宅;多适应性;设计
        1 研究背景
        1.1 装配式住宅发展现状
        装配式住宅是将设计户型通过分析,拆分成具有一定通用标准的不同构件,如梁、板、外墙、内墙、楼梯等,构件在工厂中预制成品,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吊装、拼接,形成的成品住宅。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程的加快,装配式住宅凭借其构件标准化、预制化、集成化、节材环保等优点,正成为未来住宅产业发展主要趋势之一。但因装配构件设计、生产、安装标准化,存在空间单一、固化,缺少多样性与灵活性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装配式住宅的发展。
        1.2 居住模式对住宅空间多适性的需求
        家庭居住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家庭人口结构、年龄结构、经济收入等改变而变化;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自我实现的渴望愈加强烈,总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割空间,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装修。居住模式的变化与自我实现的个性化都要求住宅在其生命周期内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与多适性,住宅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2 开放建筑理论的基本概念
        2.1 开放建筑理论
        二战后西方国家为解决急需的居住问题,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导致了单一住宅模式的泛滥与居住模式个性化的消失。1960年代荷兰教授尼古拉斯.约翰.哈布瑞肯提出了支撑体理论,形成了开放建筑理论的雏形,其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逐步形成开放建筑理论体系。理论的关键是将建筑构件划分成支撑体与可分体,通过支撑体的设计为可分体实现空间自由变化提供条件,从而提高可分体空间变化的自由度。开放建筑理论是对建筑工业化的有益探索,其目的是在工业化生产中实现空间的多适性,从而延长建筑的生命期。
        2.2 开放建筑基本特点
        2.2.1使用者参与决策和设计
        开放建筑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有机体,建造和使用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居住者是分不开的。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居住者的活动是主动的,建筑的发展是被动的。只有研究使用者居住模式与生活模式的一系列活动才能推动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开放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强调使用者的参与。
        2.2.2 持久耐用的支撑体和灵活可变的可分体
        开放建筑体系建立在支撑体能够实现内部功能可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将建筑按不同的使用周期拆分成不同构件,并划分层级。持久耐用构件作为高层级的支撑体,可以控制低层级可分体的变化与发展。支撑体是开放建筑的支撑骨架,是开放建筑可把控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可分体的自由变化与发展不影响支撑体,从而拓展了建筑空间灵活可变的可能性,开放建筑空间的灵活多变是通过可分体部分得以实现的。在支撑体确定以后,依据前期对使用者广泛参与的调查数据与分析,通过可分体的科学设计与布置,增加住宅空间的多适性和可变性。
        2.2.3 统一模数控制的建筑构件
        将建筑构件层级分离成支撑体与可分体后,根据各构件的基本构造尺寸,确定最小公约数,并以此或其倍数为模数,协调统一各构件的实际尺寸。模数化的协调设计是建筑构件标准化、预制化、装配化的关键,是推动住宅工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空间可变性与多适性的基础。
        3 装配式住宅功能多适应性设计分析
        3.1 构件的拆分与组合
        以开放式建筑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将建筑拆分为支撑体、可分体、插入体三个部分。
       
        支撑体--即固定单元,是建筑生命周期内必须配置的,并且位置、空间、功能相对固定或永久不变的构件,如厨房、卫生间、结构受力构件等。设计将其位置、空间模数化固定,设备管线标准化、系统化,可实现工业化生产。
        可分体--即开放空间,根据户型面积要求,确定可分体空间尺寸,通过模数协调,设计为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可根据生活模式、家庭结构、年龄结构的不同,灵活分割空间。
       
        插入体--将楼梯、电梯及设备管井等相对集中布置,形成插入体,插入体是住宅的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可变元素,通过两面墙体的夹角,形成不同的梯形或折线形,使不同单元的多种连接方式成为可能。
       
        3.2 设计留白,居民参与
        所谓设计留白,也可以称为“住户参与”,或“使用者参与”。是指建筑设计师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并不把设计全部完成,而是只完成其固定部分(支撑体部分),开放空间(可分体部分)的设计工作则由使用者来完成。装配式住宅的最终使用者是住户本身,由住户参与的设计从更多的角度体现了住户的切身需求,设计的持久化,更加适合住户的长期使用,由住户参与的设计适应性会更贴近居住者本身的需求。
       
        3.3 注重细节设计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精细化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注重细节设计,减少空间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利于适应性设计的提高的。对于装配式住宅内不同的功能空间,在不同的使用时间段人们的使用方式、使用尺度和面积需求都有所不同。根据这些不同的使用情况,可将室内非承重墙结合家具进行整体设计,建筑构件、家具为原本面积不大的住宅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其灵活可移性,便于室内空间的灵活分隔与组合,使建筑可以满足不同的空间需求,也有利于建筑构件、家具的更换,提高建筑整体寿命。
        4 结束语
        总之,住宅设计是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装配式住宅多适应性设计也是永无无止境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受众市场,其主要目的是要将人们居住空间引入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尽可能提升人们的居住质量。
        参考文献:
        [1]庄惟敏 张维 梁思思《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年4月
        [2]王巧雯 《开放建筑理论导向下的建筑装配化设计研究》山东建筑大学 2015年6月
        [3]贾倍思 江盈盈 “开放建筑”历史回顾及其对中国当代住宅设计的启示[J].建筑学报,2013(01)20-26.
        [4]宁冠龙 刘建龙等 开放建筑理论与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契合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9,(9).
        [5]刘东卫 开放建筑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6(S2):27-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