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东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业的发展,市场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使得建筑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本文通过分析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作用,以现场施工为例,探讨该技术在施工期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施工;功能;施工工艺
1 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特点
将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应用后浇带技术进行建筑施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建筑工程的模板消耗量降低,并且能够避免施工周期长造成的新旧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问题。其次,以往的建筑施工中,在结构联接施工时,大多采用普通的结构,但是这种结构的应用无法满足实际连接对强度的需求,而应用后浇带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联接强度,为建筑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最后,后浇带能够针对建筑结构的不同特点与要求,对填充材料进行合理、灵活的选择,因此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 后浇带技术的类型
后浇带技术也被称为后浇缝技术,其主要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临时的具有特殊性的变形缝进行提前预留,同时该技术与结构的沉降和温度的变化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实际建筑施工中,结合具体的施工要求,对后浇带进行一段时间的保留,然后通过混凝土填充的对其进行封闭处理,从而消除伸缩缝问题,实现整体的建筑结构。在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中,根据后浇带设置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温度后浇带:这种后浇带的设置,主要作用是预防温度变化引起混凝土内部结构出现拉应力。
(2)收缩后浇带:在实际的施工中,温度是影响建筑结构的主要因素,而收缩后浇带设置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温度变化出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收缩变形进行有效的控制与预防。
(3)沉降后浇带: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沉降后浇带的主要设定位置为高层的主楼和地层的裙楼,其主要作用在于避免因建筑结构变化以及高度变化而出现沉降差别问题。
3 后浇带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优势
对于建筑施工中的钢筋混凝土材料,能够在温度的影响下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对整体的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在实际的施工中最大程度降低温度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需要对后浇带进行合理的运用。一般情况下,会将后浇带设置在大范围的建筑高层结构中,并对后浇带进行一段时间的保留,对比建筑实用混凝土更高级的混凝土进行浇筑与覆盖,从而使建筑成为一个没有间断的整体。另外,在实际的后浇带技术应用过程中,会存在相应的问题,如截断面大、钢筋分布不均匀等,导致后浇带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对该种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效提高后浇带质量的管理水平。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时,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3.1 降低沉降差对建筑结构以及质量的影响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存在高、低层建筑结构相连接的情况,需要通过对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的土质、地基形式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是否对浇筑技术进行应用。如果建筑场所的地基持力层为比较坚硬的土质,并且以卵石层或者桩基础作为主体结构的基础时,那么沉降的变形量相对较小,需要在建筑结构与裙房结构之间对后浇带进行设置,以确保能够消除两者之间的沉降差。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将后浇带进分成两部分,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并且达到总沉降量的60%时,对结构的连接部分进行浇筑,从而形成由高层建筑与裙房建筑共同构成的建筑整体。
3.2 降低温度收缩的影响
在建筑施工结束后的30~60d,混凝土会出现硬结问题,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能够在温度的变化下出现温度应变力,甚至出现结构裂缝现象。在结构中进行后浇带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建筑结构出现不均匀收缩现象,消除收缩应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收缩变形问题,降低温度变化对结构造成的不良影响。
4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4.1 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将后浇带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中,为更好付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与建筑的质量,需要在准备工作中投入相应的时间与精力。首先是模板的预设,这一项工作是施工图设计环节中的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需要在后浇带的施工前操作完成。在应用后浇带技术之前,对建筑结构中的钢丝网、格栅灯等进行提前布置,能够充分实现网络格局的均匀性与结构的完善性,从而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提高预设模板的抗剪强度、刚度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有效防止因高低层建筑施工主体结构横向跨度大而出现沉降现象。对后浇带部分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需要使钢丝网模板两侧的压力控制力度有效提高,以免压力过大或过小对质量造成影响。对于垂直方向的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需要对振捣的时间以及频次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降低对钢筋以及钢丝网片造成的损害,同时也能够尽可能避免混凝土中水泥浆液的流失,保证浇筑混凝土的质量。
4.2 严格控制后浇带断面以及浇筑时间
在建筑施工图的设计中,要有效避免主体结构后浇带施工中直缝断面的出现,充分保证断面设计与混凝土断面设计的一致性,以有效分散主体结构受到的作用力,降低变形问题的出现几率,并对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主体施工中出现的直缝现象进行预防。在一般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断面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平直缝,需要将主体结构的墙体版面厚度设定在小于0.3m的范围内;第二种为阶梯缝,需要设定0.3~0.6m的结构墙体板面厚度;第三种为企口缝,需要设定大于0.6m的墙体板面厚度。在利用混凝土进行后浇带的浇筑后,还需要进行连接面的处理与冲洗工作,以更好地提高混凝土的结合程度。同时对于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工作,还需要提高卡控的力度,一般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需要大概2个月的时间,而后浇带的施工工序会在其中穿插。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主体结构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的时间是工作人员无法预测的,但是裙楼的不均匀沉降时间要比主体晚,所以需要在主体和裙楼完全沉降后,再进行后浇带的浇筑。
4.3 合理把握作业面宽度以及施工步距
对于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要充分保证施工的流畅性与完整性,特别是混凝土浇筑时,需要一次性完成工作内容,为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定性与局部性能提供基本的保障。为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在后浇带施工作业中对其作业宽度以及施工流水步距进行严格的把控与合理的布置。对22层以下,并埋有预应力钢筋的建筑物,需要在施工中进行大跨度后浇带施工的布置,并且保证预应力钢筋的完整性,以更好地避免建筑因应力加持而出现下垂、弯曲、折断问题。
4.4 垂直施工缝的处理与温度的控制
在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后,还需要利用压力水对垂直缝中的钢丝平面表面的污染物进行冲洗,冲洗至建筑结构内部的骨料充分暴露到表面,以保证其清洁度。在这一操作中还需要对温度进行合理的选择,以保证混凝土新老部分充分结合,提高后浇带技术的应用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后浇带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更好地提高施工质量,促进建筑业长期稳定发展,有必要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最佳解决方案,更好地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苗丽华.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9,第5卷,第2期.
[2]王海辉.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工程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