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要求下,教学要不断地创新。在数学学习中,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是学生数学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多项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
一、引言
数学思维互动中,需要学生建立独立的思维意识,继而在数学的畅想环节,能够大胆的拓展思维阐述独立的思考结果,能够结合数学的逻辑问题展开分辨,数学的思维培养并不集中在某一方面,而是从综合的视角出发,使得数学思维能够将数学知识联通,衔接前后的信息完善数学认知体系,小学时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潜能启发,让学生有机会摸索不同的数学思路,在数学的思维带领下找到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兴趣爱好是启蒙思维意识的金钥匙,在缺乏兴趣的状态下,想要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无异于机械互动,整个过程中学生被动的记忆,即使在不断的填充数学的信息,但也始终难以头的领会数学的内涵。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同时他们的好奇心与参与意识也逐渐变强,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说,更加符合学生心理诉求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思维教育,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提问,乐于表达。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结合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物件进行授课,准备三角板、见到、活动角、圆纸片、五角星纸片、心形纸片等,鼓励学生找出其中的角,继而教师将拍摄的校园照片与周围的建筑物照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找一找,每张照片上有多少角,这时候就较为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部分学生能够基于照片中的细节提出自己的想法,一些教师原本都没有发现的角,或者潜在的、交叉的角也在学生们的讨论中被挖掘出来,通过日常的信息来认识数学,促使学生具备数学的实践思维。
2.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就会下意识地顺着自己的思维习惯去思考,这样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也有碍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学习和深入学习。而在合作探究中,对于同一问题,学生会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习惯,扩展自己的思考角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会得到提升。
例如:在对《三角形的特性》进行教学时,我没有对三角形的特性进行直接教学,而是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合作探究开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即:我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了许多生活中会用三角形的物体,如三角梯、桥墩、房屋支架等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便于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在探究中,学生的看法各不相同,有学生提出三角形在建筑中用的多是因为美观;也有学生觉得是三角形只有三条边,面积小,更省材料;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等等。学生在探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听取同学的想法,再进行讨论和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悄然提升,思维也得到了开阔。所以,教学内容合适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3.利用实物演示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演示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虚拟演示,一种是实物演示,以上提到的纸片也属于实物演示的一种,通常在几何问题上,为了让学生抽象概念更加直观,也会大量的采取实物表述,并通过动手操作等形式,以感官的互动形成思维联想。例如:“时分秒”的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个模拟的时钟进行演示,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借助实物创建了情境,学生们去理解时分秒的各个概念,就形成了直观的意识,他们原本抽象的思维变得具体化,当提出有关的疑问时,学生就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时钟的模样,将问题以简化繁,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时分秒的变化,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回顾自己一天的情境中是如何利用时间、分配时间的,小学生本身就贪玩好动,他们较为喜欢新鲜的事物,课堂上太过于呆板,总是在三尺讲堂上准备一本书、一把尺,学生很快就形成了封闭课堂上中的桎梏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 心理影响会打击学生的求知热情,当课堂上融合了实物内容,显然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例如:在进行《平均数》的教学时,在基础的知识教学完成后,我看学生的学习兴致还很高,趁热打铁,给学生进行了平均数的延伸扩展。具体来说,我问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你能想到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吗?对于这个问题,有学生想到了一周内每天从家里到学校的平均时间。同时,也有学生提出了疑问,上下路上花费的平均时间,因为一次堵车,会将整个平均时间提高很多,其实平时绝大部分时间用不到这么长时间,因此,学生提出仅用平均数衡量一件事物是有不足之处的。由此可见,在延伸扩展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都很积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大有帮助。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晓丽.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37)
[2]罗水琼.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
作者简介
姓名:胡邦元
出生年月:1967年7月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湖南常德
学历:大专
现职称:中一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