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液压爬模内收缩一体化应用分析——以华发广场-1(地块二)主体建安工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5期   作者:王少军
[导读] 摘要:为掌握液压爬模内收缩一体化施工技术,本文结合华发广场-1(地块二)主体建安工程施工案例,结合工程施工要求和实际情况提出了核心筒一体化施工方案,对爬模系统安装、模板施工、混凝土浇筑等工序的一体化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施工注意事项,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身份证:33062319820706XXXX
        摘要:为掌握液压爬模内收缩一体化施工技术,本文结合华发广场-1(地块二)主体建安工程施工案例,结合工程施工要求和实际情况提出了核心筒一体化施工方案,对爬模系统安装、模板施工、混凝土浇筑等工序的一体化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施工注意事项,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液压爬模施工;布料机
        引言: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液压爬模体系得到了广泛运用,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建筑结构形式。但就目前来看,液压爬模与混凝土布料等施工工序集成度不高,不利于施工高效开展。因此,还应加强液压爬模内收缩一体化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继而使施工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1液压爬模内收缩一体化施工原理
        在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方面,实施液压爬模内收缩一体化施工,需要对液压动力系统、内收缩架体系统、模板系统和布料机等系统技术进行集成应用,完成建筑竖向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同时施工,促使工程施工效率得到提升。采取该种施工技术,可以使爬模、架体施工成为相互依托施工工艺,并通过在爬模平台上固定布料机使其一同爬升,达到高效泵送混凝土的目标[1]。借助液压爬模体系提供操作架和围护结构,能够满足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要求,促使爬模适应能力得到提高。而将布料机与爬模结合在一起,能够利用爬模为布料机提供附着面,减少对施工空间的占用,同时依靠液压动力为爬模提升提供可靠动力。
        2液压爬模内收缩一体化应用分析
        2.1工程概况
        华发广场-1(地块二)主体建安工程属于超高层建筑,总面积141516.42m2,包含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商业楼裙房,建筑面积13072.93m2,建设有49层办公T3塔楼,建筑面积94331.55m2,另外有地下室三层,建筑面积34111.94m2。建筑主体采用桩基础加大筏板基础,主塔楼大屋面标高为249.15 m,标准层高度4.9m,非标准层高5.9m,采用核心筒结构,呈规则四边形,随楼层升高,核心筒内墙墙厚在350-600mm之间变化,外墙墙厚在400-1450mm之间变化,总体呈由外向内收缩趋势,每次缩墙不超150mm。按照合同约定,施工工艺执行率达100%,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按照施工进度计划每层施工时间控制在5-6天内,且无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总体施工要求较高。
        2.2施工方案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核心筒外圈采用爬模施工方案,内侧采用钢框钢模。单纯采用液压爬模施工技术,将面临水平结构滞后竖向结构施工问题。而施工涉及爬模系统安装分项、钢筋混凝土分项、脚手架分项、模板分项等各种作业,在超高层建筑施工工作面较小的情况下,将频繁发生交叉作业,工作难度较大。建筑核心筒结构变化较大,楼层变化频繁,施工平台容易与动臂塔吊爬升钢梁交叉,同时施工期间需要加强垂直度偏扭控制。为解决各项问题,还要采用液压爬模内收缩一体化施工技术,利用爬模体系对爬锥、支撑杆件进行收缩调整,实现爬模设计深化,完成可翻转平台板设置,并通过远程遥控使液压爬模施工同步进行。针对非标准楼层,可采用增加散拼模板克服变化,并通过在爬模施工面上设置观测点加强垂直度偏差控制。按照方案,需要从外围相对标高24.6m开始安装架体,从第6层开始利用自动液压爬升体系及对应的大模板系统施工,确保多道工序同步进行,使施工周期得到缩短。综合考虑液压爬模内收缩一体化施工需求,可以采用Climbing80液压爬升系统进行核心筒内结构施工,并利用SKE50爬模系统进行外侧施工,两种系统均适用于缩墙不超150mm的墙体。
        2.3施工工艺
        按照工程施工流程,需要先完成爬模体系安装,然后进行模板、架体拼装和吊装。在爬升前,需要首次进行混凝土浇筑,并在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进行架体爬升,逐层施工后将架体拆除。在一体化施工过程中,主要可以将施工工艺划分为安装、支模、提升和拆除四个环节。
        2.3.1安装工艺
        在爬模体系安装时,架体共分为6层,如图1所示,为爬模架体竖向分层图。另外在电梯井筒内楼梯通道下挂2层,负责塔楼核心桶内垂直运输。为给施工人员上下塔楼提供便利,电梯爬升至电梯井爬架系统底部-2层标高位置,使爬架延伸至-2层标高。其中,爬模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平台和最下层-2平台为主要操作平台,采用大钢平台。混凝土浇筑操作平台承力最大,活荷载标准值达到1.5KN/m2,其次为-2层操作平台,活荷载标准值达1.0KN/m2。核心筒外围布置32个机位(图2),设置从P1至 P 10共10个架体平台,内侧布置16个架体平台,配备RL液压动力柜,可以实现内、外一次同步爬升。
       
        图 1 爬模架体竖向分层图
       
        图 2 液压爬模平面布置图
        在爬模安装施工阶段,由于钢框钢模系统及爬模系统自第5层开始施工,需要加强建筑3、4层浇筑施工管理,为体系安装奠定基础。结合施工图,需要在标高位置完成止动埋件的预埋。由于大模板系统施工从第2层开始,还要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5MPa后,在预埋爬锥上对组装好的爬模架体及井道提升系统架体进行固定,之后对脚手架平台进行吊装,完成架体上部与下层平台的销钉连接[2]。对大模板系统进行吊装,应利用勾头螺栓做到紧固连接,并做好模板位置放线测量与调整。在合模基础上,将对拉系统拧好,可以进行第5层混凝土浇筑。按照相同方法完成3-4层浇筑后,可以将模板间连接构件拆开,并将钢梁底端钢板楔拆开,向后楔入,使模板后移,完成可支撑杆调整。拆模后进行钢筋绑扎,将锥体螺栓紧固,对上部爬升靴进行安装,并利用液压设备对爬升导轨进行提升。爬升阶段,应利用预先准备的悬挂点对导轨进行悬挂固定,前端插入安全插销后,能够将吊车吊链。直至达到第5层升靴位置后固定,能够为后续施工做好准备。
        在布料机布置方面,需要在电梯井筒内布置型号为HGY21的布料机1台。布料机的阻力拒为350kNm,垂直力和水平力分别为97kN和6.3kN,地脚支反力应当达到97kN。结合布料机工作状态荷载,需要完成下端承载平台设计,为爬模架体上为每台布料机增H300×300×10×15(Q345B)钢梁两根,具体固定在IP6~IP11六处架体上。布料机自重5.4t,平台重3t,将混凝土浇筑带来的冲击荷载设定为40kN,平台承受总荷载能够达到124kN[3]。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布料机工作状况进行模拟分析,能够发现平台支座提供的最大反力能够达到142.6kN,最大变形位于型钢梁之间,能够达到1.2mm,远远小于钢结构设计标准值13.3mm的要求,因此能够为布料机随爬模平台爬升提供安全保障。
        2.3.2拼装施工
        在液压爬模施工过程中,需要直接对拼装好的模板进行吊装。因此在提升施工前,应结合施工图完成钢框钢模拼接,并按要求在施工场地整齐叠放。针对核心筒连梁位置梁底及2个侧边,采用散拼模板进行拼接。过梁位置采用普通木模板加固施工技术,使用高5m模板,利用4mm钢板在80mm厚的钢框上进行模板面连接。在竖向位置,需要设置5道10#双拼槽钢,保持1000mm间距。采用长1300mm的对拉杆,材质为PSB830,保持800-1000mm的横向间距。在散拼模板拼装阶段,连梁采用4mm厚吕胶合板,背楞采用间距为200mm的40mm×90mm方木,主楞采用φ48×3.25双钢管。模板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立杆保持300mm横向间距,纵向间距为600mm,水平杆步距为900mm。在门洞两侧,采用15mm厚木胶合板,采用相同规格的方木和钢管,并采用φ16对拉螺栓进行对拉作业。
        2.3.3提升工艺
        在爬升操作前,需要对之前浇筑的模板进行清理,在爬升值上层浇筑节段后,先进行锚固施工,然后逆向作业,顺利合模后进行下一节段混凝土浇筑。工程施工采用输出压力值为300kg多卡配套液压柜,采用直径DN19、长6m/根的6分管用作大油管回路,小油管采用直径DN8、长12m/根的2分管。结合油管回路位置,在不同机位设置T型和十字两种分配器,并结合爬模体系布置情况进行油管总长调整。在核心筒内,布置型号分别为STL420-25T、STL720-50T的两台动臂塔吊。在现场实际施工阶段,6-12层核心筒外墙厚度1200mm,内墙厚600mm,布料机半径21米。13-42层缩墙普遍小于100mm,最大不超过150mm,架体可以直接爬升。43-44层核心筒外墙厚度为600mm,收墙100mm,但因结构有所改变,需要将P5.P8架体吊除至新外墙,并对外侧P4.P9架体部分走道板进行修整,然后进行爬升施工。从45层到屋面层,缩墙达到100mm,可以直接爬升。按照每层爬升一次的方式作业,非标准层采用散拼木模板进行层高调整,共需完成44次爬升,浇筑混凝土44次。塔吊每15m爬升一次,需爬升14次,需要适时调整动臂塔吊钢梁预埋位置,避免爬模施工与动臂顶升作业相互冲突。
        实际采用SKE50液压爬模系统进行爬升施工,应确认混凝土强度达到15Mpa。采用Doka齿轮齿条滚轮单元将墙体模板固定在水平架上,能够完成迅速拆模,将用于锥体预埋的连接螺栓卸下,并对模板、钢板楔、支撑杆进行调整。确保模板退后宽度适当,允许人员进入,能够为模板清理及脱模剂喷涂作业提供便利[4]。在提升作业期间,需要先对钢筋进行绑扎,并完成上部爬升靴固定。提升前,需要拆除模板平移系统与水平架之间的连接楔铁,通过后退手柄移动模板,使模板面距离混凝土面达50cm。重新插入连接楔铁,完成面板清理和脱模,并将最下方的悬挂靴、爬锥及螺栓卸下,可以利用液压装备提供动力,使整个模板体系沿着导轨爬升。将其悬挂在上一层悬挂点上固定,然后插入连接楔铁。移动模板过程中,应使模板紧贴混凝土面层,将对卡系统穿好和紧固。完成模板间连接件安装后,可以进行混凝土浇筑。
        2.3.4拆除作业
        在核心筒封顶后,可以将布料机拆除。先利用塔吊为布料机提供临时固定支撑,然后将设备与平台间的连接螺栓拆除,最后将布料机吊运至安全位置。爬模体系拆除采用Doka拆模,能够使模板合拢和拆退操作快捷化,仅需人工推动或拉动即可完成,无需额外采用机械设备。对SKE50自动爬升系统与钢框钢模系统进行拆除,需要先将系统间连接件拆除,然后利用塔吊将钢板钢模系统整体吊运至施工地面,最后对爬升系统进行整体拆除和运至地面。在拆除塔吊提升平台系统时,可以按照相同的顺序,在相关架体全部运至地面后,对爬模等系统进行分批分解拆除[5]。而在架体拆除阶段,需要先将内侧架体拆除,然后进行外侧拆除。按照由上至下顺序,先将+1、+2层平台拆除,然后依次拆除下部架体。针对各榀架体,应利用四根钢丝绳锁扣吊拆。拆除作业应在风速小于吊装设备的最大工作风速时进行,并且保证堆放场地坚实平整。
        2.4注意事项
        在整个核心筒液压爬模内收缩一体化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施工测量,做好轴线位置和标高定位。爬模施工期间,应结合现场施工放线测量结果进行轴线与标高控制,并做好爬锥点预埋尺寸测量,保证符合施工技术标准要求。退模期间,还应分两次操作,将红头螺栓拆除后,进行对拉杆拆除。拆除过程中,应加强防护网保护。在模板松开2cm后,可以进行钢筋施工。退模前,应做好平台杂物清理,避免出现坠落情况。平台之间应设置防护网,并将翻板翻开。在爬升施工前,应将爬架上不必要的荷载清除,并对内部活动物品进行固定。完成导轨和支撑靴清洁后,应在表面涂抹润滑油,确保支撑靴抵紧墙面。对提升机构手柄方向进行确认,应确保一致向上,并且油阀关闭。确认液压系统各部件和控制柜状况良好后,可以进行爬升。爬升时,应由专人负责巡视检查,发现爬升不同步立即停止施工,并通过检查排除问题。对导轨进行爬升,还应提前移除全部挡板,在一旁妥善放置,爬升后在原位插回。考虑到作业周期较长,导轨表面应按时打油。对架体进行提升,同样应加强平台清理,禁止在+2层堆物,其他平台也应按照荷载要求整齐堆放。爬升之前,需要通过翻开翻板避免各平台与墙面发生碰撞,并将相连的防护网断开,以免影响爬升作业。在爬升到指定位置后,需要将翻板翻回,并对平台连接位置进行检查,保证防护措施及时回复。合模过程中,需要将模板表层混凝土清理干净,完成脱模剂涂抹脱模剂。对爬锥进行安装,应确保止动埋件与爬锥连接到位。同时,应对周边钢筋进行调整,确保上下左右不存在偏差。将模板推至墙面时,下部应压结构面5cm。完成垂直度调整后,可以进行模板连接件连接,然后确定爬锥是否存在偏差。确认无误后,可以进行对拉施工和模板加固。
        结论:综上所述,在超高层建筑施工时,核心筒施工采用液压爬模内收缩一体化施工技术,能够将布料机、爬模系统、架体系统等各种系统结合在一起,在简化施工操作的同时,保证结构竖向和水平施工同时进行,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收缩工期,满足工程施工要求。在实际施工阶段,还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施工方案,并加强施工工艺流程管理,掌握技术操作注意事项,继而使施工质量和安全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张三鹏,张文光,钟国兴.超高层核心筒液压爬模及布料机一体化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20,49(02):77-79.
        [2]徐巍,王江波,陈蕾,等.液压爬模体系现场监测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20,49(02):80-83.
        [3]范韩睿,单毅,包纯南.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结构的液压爬模超限斜爬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9,41(08):1504-1506.
        [4]胡舜,王静峰,王新乐,等.蚌埠奥体中心景观塔筒中筒混合结构施工关键技术[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9,27(04):36-44.
        [5]陈思明,郭鑫武,梁雨禾,等.超高层建筑液压爬模拆除技术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22):157-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