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钢公司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 闫培昌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闫培昌 高娜
[导读] 摘要:龙钢公司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提炼形成了龙钢公司生态化PSFA环境管理(3330)模式,使生态化要求深入到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构建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升企业竞
        陕钢集团龙钢公司生产指挥控制中心环保办  陕西韩城  715400
        摘要:龙钢公司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提炼形成了龙钢公司生态化PSFA环境管理(3330)模式,使生态化要求深入到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构建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循环经济3R原则;三位一体的环保管理体系;废弃物的三大功能;零超标;零超量;生态化PSFA环境管理模式。
        一、管理模式基本构架
        P(principle)原则~循环经济3R原则;S(system)体系~三位一体的环保管理体系;F(function)功能~企业环境保护三大功能;A(Aim)目标~零排放~实现污染物零超标、零超量排放。
 
        二、3330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在日常管理中的运用
        (一)P(principle)原则~循环经济3R原则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龙钢公司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发
        展原则,建立形成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超前谋划,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发展战略,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成立了循环经济产业领导小组,持续推进废渣、废水、废(汽)气的回收处理和综合利用项目,通过从每一个生产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并在生产制造、使用、回收等各个环节系统地、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实现了禹龙产品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
        1、坚持减量化原则(Reduce):
        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严格按照粗钢生产主要工序能耗限额标准降低各工序能耗;落实碳排放总量达标受控;充分利用能源管理系统和能源管理体系两个平台进行能源过程控制,目前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电、吨钢耗新水等指标均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依托陕煤集团、陕钢集团诊断方案,以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为抓手,通过实施原燃料场的机械化、热风炉自动寻优烧炉、炼钢中包烘烤器直燃式改造蓄热式、烧结点火炉多斜式改造幕帘式、轧钢车辆运输改造热装热送轨道运输、高炉热风炉换热器管式改造板式、汽拖风机冷凝器人工清洗改造胶球在线清洗,持续开展能耗对标达标工作,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台阶目标。
        2、坚持再利用原则(Reuse):
        按照环保、节能原则,公司各工序每天产生的工业固废全部得到有效再利用。炼钢、轧钢工序产生的污泥、氧化铁渣全部用作原料进入生产环节回收利用,实现炼钢、轧钢工序污泥完全回用;脱硫工艺产生的石膏销往韩城周边的水泥企业,作为原料全部回收利用;高炉水渣高炉作为水泥生产原料全部销售至韩城、富平、铜川等地区超细粉企业和水泥企业;高炉布袋除尘、烧结机头电除尘一、二电场除尘灰,全部委托第三方对其有效成分回收利用,剩余部分用作原料进入生产环节回收利用;炼钢工序产生的钢渣全部进入转炉渣处理系统进行热焖、磁选、破碎,实现钢渣全部回收利用;炼钢、轧钢过程中产生的废钢、切头切尾以及淘汰、改造的基础设施、金属结构件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金属制品等经过切割作为废钢得到全部再利用。
        3、坚持再循环原则(Recycle):
        坚持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废物原则。高炉、转炉煤气通过回收利用或净化处理后作为燃料;已将炼钢、炼铁、轧钢、烧结、发电余热一切可利用的能源用于发电或生活供暖;利用高炉煤气高温、高压特性进行TRT系统发电。转炉煤气全部回收于煤气柜后再循环利用,公司配套建设的双超煤气发电机组,使高炉煤气放散量达到零排放;建设集中脱盐水站替代炼钢、轧钢钠离子交换器软水处理工艺,从源头上减少水系统氯离子含量,改善废水回收系统水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9%。
        (二)S(system)体系-----三位一体的环保管理体系
        龙钢公司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积极响应国家各种政策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已形成了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通过生产环节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的目的,完成了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1、源头削减:
        龙钢公司自2008年开始实施清洁生产,2009年通过了首次清洁生产审核。近年来,公司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按照清洁生产源头削减的要求,从源头对焦炭、燃煤、矿粉等原料采购控制有害成分,根据环保要求控制烧结混匀矿、球团混合料含硫率;对废钢采购明确质量标准,达到无尘、无油、无水、无锌、无杂质要求,从源头节约资源,降低废物产生量,加大工业固废的循环利用,从源头减少污染废弃物的产生等。
        2、过程管控:
        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形成全过程的污染防治策略,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按照新的环保理念和战略不断建立健全公司环保管理体系,主要通过专业化管控,网格化管理,加大环保治理力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建立设备设施管理档案,按照网格化管理原则形成分级管理责任清单;按照现场6S管理原则对环保设备设施进行标准化管理,定期开展环保设备达标考评活动、环保设备6S管理验收等,对厂区环保设备设施进行地毯式、网格式的全面排查,从环保设备运行参数、备件质量和主要备件更换周期等方面进行提升改进,确保设备干净整洁,运行正常,安全可靠。依法依规按照三同时(即同步检修、同步运行、同步改造)原则进行环保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加强环保设备运行效果监测。在国控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基础上,按照企业自行监测要求定期开展第三方监测,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减排。建设智慧环保监控系统,对公司68个生产过程中无组织和有组织排放及各工序生产安全监控点进行全天候远程视频监控和管理,提供环境监控、安全监控、设备监控、排放情况、案发后查、证据提取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全面实施环保升级改造,确保达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超低排放标准要求。
        按照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指南定期开展环保管理内(外部)审核工作,不断加强环保基础管理工作,建立环保标准法规体系,形成法规标准手册,成为环保管理纲性依据;预防为主,加强过程管控,建立健全了《环保事件管理及责任追究办法》、《环保设备设施管理程序》等环保制度管理体系,形成闭环管控;加强环保责任制落实,细化各级环保责任清单,重点抓主体责任落实,加大环保责任追究考核,形成高压环保工作态势。对废水、废气、噪声及在线环保设备设施实行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公司废水遵循“分质处理、分质使用”的原则,配备建设工业废水排水管网、浓含盐废水排水管网、雨水排水管网;公司大气、废气污染物排放形式分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两类,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主要有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针对无组织扬尘排放,公司严格制定了料入棚、灰入仓、运输入廊以及盖好料堆子、清洗车轮子、清洁路口子、管好厂院子、达标排口子、精细工艺操作等管理机制。所有料场全面封闭,彻底消除了料场扬尘污染;所有环保除尘卸灰点、原料储存点、皮带系统卸料点都设置电动密封门、抑尘设施,加强日常清扫维护,实施标准化管理;物料堆放、装卸点位设置136台抑尘雾炮机;明确了路口子、上料口、上(下)料点的管理标准,落实分级网格化管理责任,源头消灭扬尘污染。始终坚持文明施工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出入车辆冲洗、施工现场地面硬化、拆迁工地湿法作业、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加强施工管理,达到环保要求;持续开展车辆专项整治,严格执行环保要求,实施车辆自动密封装置、防抛撒装置、车厢挡板改造,消除车辆运输过程造成环境污染;在厂区主要料场出入口及厂区外围道路进出口设置9台车轮清洗装置,实施了进出厂及厂内运输车辆车轮、车帮、车底100%自动清洁,通过全路段、全天候对公司主干、支干吸、冲、洗、扫,坚持道路“八扫九洒”模式,推行“以克论净,深度保洁模式”,实现道路环境洁美化,从源头控制了夹带污染、道路扬尘。烧结工序按照工艺要求进行配比,料层厚度合适,确保烧结过程充分均匀,减少颗粒物产生;炼铁工序实行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合适的配比,控制好高炉热风炉二氧化硫排放达标,出铁过程严格按照规程铁口开口在封闭的“出铁屋”完成,严控出现异常造成烟尘排放污染;确保高炉转鼓正常运行,杜绝放干渣引起黑烟排放;炼钢工序按标准规范做好废钢、污泥球熔剂的配加工作,杜绝超负荷或工艺异常产生的扬尘污染。
        3、末端治理:
        龙钢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小时均值、排放总量限值新标准的排放要求,应用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通过烧结工序、转炉煤气除尘系统、环境除尘系统、高炉出铁厂房等末端治理技术措施的改进,单一污染物的治理逐渐过渡到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从全流程、全方位考虑环境问题,不仅从末端治理考虑,主要从全流程包括原燃料的清洁、过程的低消耗和节能技术、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末端治理装备、热烟气和热渣的显热利用、工艺设计优化组合等方面综合考虑污染物的零超标排放及零超量排放。
        (三)F(function)功能~企业环境保护三大功能
        龙钢公司处在龙门工业园区相关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链的中心环节,在能源供给方面,已成为实现能源逐级利用的保障,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公司实现了能源转换、内部废弃物处理、社会废弃物消纳和无害化处理的三大功能。
        1、能源转换功能
        龙钢公司的能源转换过程,主要是冶炼过程转换出了可燃气体和二次能源(余热、余压、余能等)。过去的问题是可燃气体放散多,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利用少,能源转换率低、回收利用率低。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形成后,拓展了能源转换功能,探索出了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途径,利用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发电,发电量40.34kwh/t,不消耗任何燃料,就可转换回收较多的电力,还能有降低噪声、保护环境的效果;利用煤气蒸汽联合发电,减少副产煤气的放散,提高热电转换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利用中、低压锅炉进行蒸汽发电,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增加效益。
        2、内部废弃物处理功能
        生产过程中的再生资源,除可实现能源转换的副产煤气外,炉渣、钢渣、含铁尘泥、氧化铁皮、废油、废水等物质已形成循环流程,都可实现资源化。含铁尘泥配加到烧结、球团生产中做原料;高炉渣用于生产水泥、制砖、铺路,经细磨成微粉后做水泥粘合剂,能提高水泥品级;炼钢、轧钢氧化铁皮除配加到烧结、球团生产中做原料外,经脱油、还原、制粉,是粉末冶金和磁性材料的优质原料,不仅资源化了,还提高了附加值;废油、废水,经技术处理后,逐步回用到有关生产工序中去。
        3、社会废弃物消纳和无害化处理功能。
        不断完善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加快了龙门工业园区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和企业之间层面的中循环,而且推进了企业和社会之间层面的大循环,积极主动地担负起社会责任。龙钢公司取得了危险废物金属废弃包装物经营许可证,利用钢铁生产过程高温和还原性的特点,回收利用、消纳周边企业产生的废弃金属包装物及各种不同来源的废钢铁;回收利用龙门煤化和海燕焦化的焦炉煤气12500m3/h、焦沫25万吨/年;实施产城融合项目,对市政污水进行回用,消纳了镇区及韩城市生活污水。
        (四)A(Aim)目标~实现污染物零超标、零超量排放
        “十三五”期间,国家总量控制指标为二氧化硫(SO2)、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氮氧化物(NOX);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
        为了实现排污总量及排放浓度的双重达标,龙钢公司启动了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成立专项攻坚小组、环保自查整改工作组和环保整治行动领导小组,聚焦难点、分头行动、压实责任,采取公司领导包联,部门包片的方式,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安国控污染源在线,建立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对污染物排放浓度实行实时监控、提前预警;启动环保管家管理新模式,实行职业化管控、专业化治理;淘汰落后环保设备设施,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对现有脱硫、除尘等环保设备升级改造、建设烟气脱白等项目,实现了污染防治和环境提升齐头并进,为如期实现超低排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零超标、零超量”排放。
        总结:
        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将制定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启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国各省市、冶金企业分别响应国家号召,龙钢公司积极响应,制定超低排放改造方案,以零排放为目标,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四闭路一循环”,强力推行清洁生产;按照国家工厂企业绿地率不低于30%的要求,龙钢公司对厂区进行地毯式摸排,通过拆除落后陈旧的设备设施和建筑物,钢渣山绿化治理、黄河生态湿地公园、生态文化广场及龙钢展览馆的打造,最终达到35%的绿化覆盖率,成功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的绿色工厂;利用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走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人、钢铁、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高甜.关于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