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县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李其奇
[导读] 摘要:林下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复合发展模式。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林业站  广东省清远市  513220
        摘要:林下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复合发展模式。林下经济有利于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可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林区可实现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广东省连山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规模小、经营粗放、缺乏劳动力和资金等。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如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突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示范带动等,来促进连山县林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连山县;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1.引言:
        林下经济是一种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初级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形式,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的复合生产经营活动[1]。林下经济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的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他实现了森林保护与积极发展的协调。
        林下经济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显著优势,是林改分山到户后农民发展林业的重要选择,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子[2]。如何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林下土地和空间资源,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游憩等立体经营的林下生态经济,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成为当前林区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以广东省连山县为例,着重阐述了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有益参考。
        2.连山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连山县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潜力巨大。据统计,全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约50多万亩,其中较大部分是纯天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立地条件。通过近几年的规划发展,连山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体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的基本格局。连山县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2]132号)发展林下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个全域、两大攻坚”系列行动,积极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结合林业供给侧改革攻坚发展,带动林业经济转型升级。
        2.1林下种植产业。林下种植模式主要有种植生姜、地禾等农作物的林粮模式,种植油茶、茶叶、药材(山苍子、何首乌、金银花等)、春桔、沙田柚等林油、林茶、林药、林果模式。较具优势的有:禾洞、小三江等镇的高山茶基地,永和、太保、禾洞等镇油茶基地,福堂梅洞的大肉姜,吉田东风春桔,福堂永丰的沙田柚,永和上草的灵芝种植基地,永和大富瑶康山苍子基地等,2017年实现产值约1.5亿。
        2.2林下养殖产业。林下养殖主要有养鸡、鸭、牛、羊、猪、蜜蜂等林禽、林畜、林蜂模式。其中较具优势品种有养鸡、养羊、牛,较为特色品种是蜜蜂养殖,2017年全县林下养殖总产值达3468万元,其中蜜蜂养殖5800多箱,实现产值112万元。
        2.3林下产品采集加工。连山县林下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松脂采集加工,野生茶叶、菌、中药材、竹笋、野菜等采集加工,以及各式各样的森林食品琳琅满目。2017年全县林产品采集加工总产值达4561万元,其中较具特色的竹笋采摘加工,竹笋品种繁多一年四季均有产出,全年产量达215吨,实现产值967万元。
        2.4森林景观利用。利用森林资源、森林景观打造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大力发展森林温泉、森林公园、农家乐、森林人家等项目,主要有:以休闲观光、天然氧吧为主题的大旭山、金峰山森林公园;以生态旅游、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文化教育、党史教育为核心的鹰扬关森林景区;结合古树参天、环境宁静,古朴的对歌堂、原生态的吊脚楼,展示原生态民族歌舞重要演艺场打造“森林与文化”为主题的福安古树森林公园;以休闲观光、茶园文化为特色的景源生态茶园、禾洞农林场森林公园;以“乡村旅游、梯田观光、农家乐”为特色的黑山、欧家梯田景点;以及座落在省属连山林场内的3A金子山景区,是集观光览胜、探险猎奇、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科普生态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旅游景区。2017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100.15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5.25亿元。
        林下经济实现了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林农牧复合经营,提高了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由于林下经济在连山县是一个新生事物,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3.连山县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规模小
        连山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承包经营面积变得小而分散,目前林下经济多为林农自发发展,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均在低层次经营上徘徊不前,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龙头,无法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3.2经营粗放
        连山县处于交通不便、信息较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林农受教育的程度不高、观念相对落后,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多。自身经济、人才、技术条件有限,经营粗放。一些林业合作组织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等发展缓慢,只能维持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难以发展壮大。


        3.3缺乏劳动力和资金
        连山县当地由于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老人儿童留守家中,无力经营耕地、林地,劳动力的缺乏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民收入低,创业资金不足,严重影响我县林下经济的发展。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大部分靠林农自筹,一些项目难以做大做强。林权抵押贷款条件苛刻可,程序复杂,时间又长,满足不了林农的需求。加上惠林政策执行不到位,发展林下经济缺乏资金。
        3.4政策扶持不够
        县里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林下经济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的还不多,各级政府扶持政策措施还不够系统,部门分工也不明确。政府引导、技术、服务、资金、销售等政策扶持未形成模式。
        4.促进连山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对策
        4.1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进一步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林业产权平台,开展林权林地流转服务,规范林地、林木流转,盘活林地、林木资源,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成立林权流转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发布、资产评估、林权变更等服务,鼓励通过林权流转创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提高林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升林业经营的水平和效益[3]。对依法设立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三免三补三优先”扶持政策,即免收登记注册费、免收增值税、免收印花税,实行林木种苗补助、贷款贴息补助、森林保险补助,采伐指标优先安排、科技推广项目优先安排、国家各项扶持政策优先享受,助推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4.2打造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示范带动
        林下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依靠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强大拉动作用,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通过招商引资、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等措施,吸引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开发林下经济,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模式,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的新型生产经营管理路子,以公司为龙头和核心,以农户为基础,以基地为依托,以协会为纽带,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4]。并通过公司的良好运营,吸引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发展林下经济。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林业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培养,使其尽快成为龙头企业。
        4.3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逐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和林木病虫害监测防治网络,形成以县林业局为龙头,以乡镇林业站为主体的基层林业产业科技服务队伍,农业、畜牧、旅游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和旅游服务活动的培训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和管理难题。县森防站要结合实际,设立覆盖全县林区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网络点,强化全县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预防能力。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注重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技术培训机构,加强层层培训,做到各镇都有科技能手,各村都有科技骨干,各户都有技术明白人。实行林业生产科技带头人制度,注重示范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成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林业产业发展。
        4.4加大政策扶持
        发展林下经济需要政策扶持,建议县政府制定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并使各项优惠政策向林下经济倾斜。一是要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小额抵押贷款,推进森林保险,把林下经济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保,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保障。二是要出台产业、财政、金融、税收等相关扶持政策,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重点产业和项目,做强龙头,壮大龙身,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三是要制定促进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扶持政策,搭建农民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网络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扶持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四是要强化对林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规范,加强流转平台、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资本和各种生产要素“进山入林”创造必要条件。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林农增收。
        4.5拓宽销售渠道
        过去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颈,连山县优质的林下经济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无法稳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电子商务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打通了特色产品走出大山的快速通道。搭建平台,组织电商业务培训,开设网店,让电商网店与农户利益联结,“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让农特产品有稳定的出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刘旭,徐正春,刘珊等.广东省林下经济产业结构研究[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7,33(4):88-97.
        [2]鲁定伟,普玉芹,赵军等.昌宁县林下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8,(1):87-91.
        [3]林慧琦,郑晶.基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视角下的福建省林下经济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3):55-60.
        [4]陈伯全,李浩.广州市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96-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