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桥梁隧道软土地基处理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4期   作者:刘英伟
[导读]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建筑行业的规模和种类不断增加,在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的过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由于施工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哈尔滨开远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50010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建筑行业的规模和种类不断增加,在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的过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由于施工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因此,论文基于保证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良好的基础上,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首先,论文对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换填法、加筋土法等技术方法进行了探究;其次,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相关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隧道;软土地基;处理对策;分析
        引言
        市政道路相比于其它公用交通道路来说,所需要负荷的运载量较大,因此在考虑其交通枢纽承重时,应保持坚固性与稳定性。以农村道路交通为例,由于本身区域较分散,且不需进行长时间大型资源调配,交通较为稀松。而市政道路压力较高,需要建设多种渠道分担。桥梁隧道就是一种能够减轻道路压力的方式,其内部面积较大,且建于郊区,能减轻噪声。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桥梁隧道容易发生崩塌以及漏水等事故,安全性较低。因此需要对其软土地基进行探究,力图提升其性能。
        1简析软土地基
        用杂填土、冲填土、淤泥质土和其他土质建设的地基就叫做软土地基,软土的制造是用承载力弱、压缩性高、含水量大的淤泥沉淀物和其他腐殖质物进行的,例如淤泥、泥炭等可以称为软土,像沼泽沉淀、湖泊沉淀、河滩沉淀、滨海沉淀都是软土的沉淀环境。和其他地基进行对比,软土地基的压缩性和含水量更高一些,土质强度较弱,容易产生较大的空隙,一般情况下,软土含水量在30~65%间,空隙高于1.0,强度不会高于30kPa,灵敏度在5~10范围内,压缩系数在0.5~1.0MPa。因此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时,遇到软土地基就必须采取对应的加固技术,保障基础建设的强度和刚度,其目的就是防止产生负摩擦力,避免出现桥梁损坏问题。
        2软土地基对桥梁隧道常见危害
        一般来说,桥梁隧道的软土地基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将造成桥梁隧道运行承载力下降和空间严重磨损的问题。主要通过几个方面进行作用,如果软土地基的结构出现了沉降,桥梁隧道就容易出现平面塌陷的问题,从而严重阻碍了车辆通行。而软土地基的强度降低也会造成桥梁隧道的道路面出现裂缝,甚至于带动桥梁栏杆以及隧道表面的变形,从而出现翻浆的不可控后果。而桥梁隧道在运行支护结构的过程中,应对其预应力有一定的划分。当预应力足够达到荷载能力,支护结构才能发挥作用。然而,软土地基多半是天然形成的冲刷结构,其土层坚固程度较高,而敏感脆弱,所以需要利用较大预应力的支护结构,能够随时抵御软土地基的变化。
        由于软土地基的沉降或者渗漏是不确定的,所以很多支护结构长时间难以发挥作用,就会遭到侵蚀,所以需要及时更换。而支护结构的实际应用材料较多,大多难以抵抗软土地基消磨的强度,就会造成严重的局部性空洞等不良后果,当裂缝在局部不断扩散,就会形成中心结构完全损伤的局面,致使地下渗透。当地下渗透以后,就会逐渐的冲垮路面,尤其是因为软土基中心比两侧灵敏,就会导致两侧出水量较小,而两侧路面不均匀,从而难以发挥道路的平整作用。路面错台将与洞外路面产生较严重的落差,从而不利于车辆平稳运行,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极高。
        3软土地基施工中的技术处理要点
        3.1换填法
        换填法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施工方法,其主要施工流程如下:首先,将施工路段的软土路基彻底清除;其次,用其他材料将该施工路段填满,例如砂石、水泥、石灰、沥青等;再者,使用排水法或强夯法对回填后的路基进行处理。总之,换填法主要是将施工路段内的软性黏土进行清除,再选用比较坚硬、稳定性强的碎石等材料,将该路段的路基进行夯实。这种施工方法通常是施工最后环节采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一般不在施工过程中选用。


        3.2地基表层处理技术
        地基表层处理技术主要可以通过砂垫层技术以及表层排水技术进行软土地基的处理与控制。一般状况之下,这两种技术主要就是在加固处理强度较低的软土地层中应用。软土地基普遍含有大量的水分,通过砂垫层技术可以在地层上铺设厚度约为0.5m~1.2m左右的砂垫层,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地层排水性,达到降低底层含水量的目的,进而提升软土地基稳定性。
        3.3砂垫层法
        石垫层法使用的环境为软土地基整体水分含量较高,软土成分少的状况下,施工技术原理为在地基下部的土层内铺设一定数量的砂石,将整个地基强度提升,保证路面地基的硬度、密度,维护结构的稳定性。施工区域软土层过厚状况下不应该采取该方式,厚度高的软土层给砂石层的铺设工作带来麻烦,铺设工作无法保持均匀性,反而造成地基高度不平衡,全体的结构框架失衡,导致后续工作无法展开。砂垫层铺设的时候,控制施工厚度在0.5~1.2m,充分发挥砂石层的固定和隔离作用效果。铺设材料选择砂石是由于其渗水性高,后期排水效果好。施工设计要求应用粉土作为回填材料的状况下,施工环节中需要尽可能避免粉土对于周围砂垫层产生影响,防止由于覆盖导致的排水不通畅问题。砂垫层方法也需要遵守从内部到外部,采取分层压实的处理原则,由于该种技术没有土层开挖的环节,因此可以节约施工时间。
        3.4夯实处理技术
        较好的技术处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单纯依靠人力排除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因为难以监测系统性问题,容易丧失主动性。夯实处理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将传统的夯实优点放大,真正的将地基压实。在夯实处理的过程中,要利用重锤从高处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自由落体,从而反复对地基进行夯实工作,以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与硬度。
        3.5高压旋喷桩施工技术
        高压旋喷桩施工技术主要是利用钻机在土壤中使用高压喷射的方式,完成水泥浆液的灌注。这种作业方式主要是利用相关的机械设备形成喷射流,将原本施工场地的土壤破坏,并在施工位置上利用离子交换软土或附聚物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反应,这种作业方式下筑成的桩体,其强度一般较高,并能够提升地基的承载力,具有不易变形等方面的优点。一般在公路地基工程的施工中,常见的高压旋喷桩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旋喷、定喷及摆喷这三种。
        3.6土质置换法
        土质置换法即为利用优质的土取代软弱土,进而保证稳定地进行填土,同时使沉降量大大减少。这一方法一般是利用强制置换与人工挖掘置换两种方式进行,若要实现更高的可靠性,则更适合选择人工挖掘置换的方式。通常而言,粗粒土更能避免地面遭受水的浸湿,保证其承载力不受到影响,因而选择粗粒土作为置换材料更合适,同时注意要先尽可能压实置换的粗粒土。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桥梁隧道的规模扩大,合理的保障了我国城市交通枢纽的运行,提升了城市化的质量。然而,桥梁隧道因其主要的软土地基构造,在粘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及时予以完善。本文对软土地基的相关结构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从而针对性的提出技术性的准备与实施方案。相关人员需要根据桥梁隧道的真实情况,合理匹配相应的技术性手段,从而真正维持交通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罗凌燕.市政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4(20):213.
        [2]孙海涛.市政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J].低碳世界,2016,26(21):191~192.
        [3]肖明钧.对公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39(09):41-43.
        [4]周裕涛,刘宗伟.公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27(14):199-200.
        [5]沈朋飞.市政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2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