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的开放新盐城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张亚军
[导读]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江苏盐城  224007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提升盐城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推进开放新盐城建设,需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机遇,坚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谋篇布局;建设好中韩(盐城)产业园这个全市对外开放的最高平台,也是盐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必答命题”;打造好盐城长三角最优营商环境的最靓名片。
        关键词: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强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中共盐城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坚持不懈贯彻“三市”战略,坚定不移走好“两海两绿”路径,加快建设“四新盐城”,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奋力开辟盐城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全市上下要坚持以开放促进融合,尤其要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上展现新形象。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如何提升盐城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推进开放新盐城建设,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要求
        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需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必须在巩固既有经济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
        (一)实施更大范围的全面开放。要优化对外开放的空间格局,通过更大范围的开放,改变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开放状况,引导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首先要继续坚定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进程加快加强,通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核心价值,尤其是要推进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扩大开放,从而形成国际产业竞争的新高地和独特优势。其次,要完善内陆开放布局,要主动接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充分发挥内陆地区在要素市场上的相对优势,努力推动各类产业聚集园区的开放转型升级,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制造能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培育好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局面。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通过产业转移、国际合作和发掘潜力等多种方式加快自身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速度。
        (二)实施更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是国际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出于保护民族工业和缓冲跨国公司对国内产业冲击的需要,我国设置了一定的市场准入限制。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了更宽领域的全面开放阶段。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更宽领域的开放,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外资在我国市场上加入更宽领域的竞争,这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和产业加快提升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更宽领域的全面开放,不仅包括扩大对外贸易、跨境投资合作,还包括深化和拓展资金、人才、科技等领域国际合作,完善要素市场化国际化配置,使商品、要素等领域开放形成协同效应,更好地发展和积聚我国经济新动能。
        (三)实施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是更深层次开放的核心要义,标志着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低端嵌入阶段,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的开放竞争不再是低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外部生存环境和内部发展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和对标国际先进经验,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努力改善劳工、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标准建设和践行力度。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承担起负责任大国的应有的担当和使命,从自身做起,反击逆全球化思潮,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构建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推动全球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完善。
        二、建设开放新盐城的路径
        开放新盐城的建设,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该来讲,机遇大于挑战。盐城如何适应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加速推进融入长三角,打造长三角最优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工作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一)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机遇
        坚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谋篇布局,立足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发展定位,充分彰显海洋、沿海湿地以及世遗品牌等生态资源优势,发挥沿海资源多、载体层级高等产业空间优势,放大农副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优势,形成城市差别化竞争力,建设长三角地区的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东部沿海交通枢纽、国际园区合作典范,全力打造“一区三基地”,成为长三角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新时代下谋求区域发展新站位的历史使命。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是盐城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实践遵循,是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新形势下探索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合作推进飞地经济示范区建设,在生态旅游、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转移、制度理念等方面全方位接轨上海,有利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合作发展新体制机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积累经验。新要求下实现城市能级提升突破的战略抉择。全面接轨上海,将更加有效地承接上海全球城市的资源和服务溢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与竞争,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实现城市能级突破,为融入长三角、建设新盐城构筑坚实基础。
        (二)利用好中韩(盐城)产业园的最佳平台
        对外开放,是盐城发展的最大潜力,而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是全市对外开放的最高平台,也是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必答命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抢抓机遇、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全力加快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一是争做政策创新“先行区”。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围绕中韩FTA先行先试政策,扩大中韩AEO互认成果,加快叠加复制创新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等改革经验,加强政策集成运用,争取中韩(盐城)产业园纳入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努力建设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示范区”,中韩对接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策应长三角一体化、深化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先行区”。要密切跟踪商务部亚洲司和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正在编制的《中韩经济贸易中长期发展联合规划(2020-2025)》,争取突出“盐城元素”。二是争当产业合作“新高地”。要扎实做好招商引资文章,全面落实《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以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准建设运营园区,坚持全方位拓展、全领域覆盖、全市域推进,聚焦先进制造、跨境电商、融资租赁、健康服务等产业,在SKI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继续招引韩国三星、LG等前2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拓展与韩国中小企业合作,实现对韩合作新突破。加快跟进摩比斯、白金科技、杜科电机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确保签约注册外资项目50个以上。三是争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强与韩国新万金开发厅、韩国中小企业部、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等有关部门机构合作,积极参加并争取承办中韩各类经贸人文交流活动,定期邀请中韩各级领导、知名企业高管来盐视察指导、洽谈合作。积极推动中韩产业园副部级协调机制、省中韩产业园协调小组机制、厅市联席会议常态化。精心组织好第二届中韩投资贸易博览会、第二届“一带一路”商协会圆桌会议(盐城)峰会、中韩产业园创新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全面深化对韩经贸、科技、创新、文旅等领域交流合作。
        (三)打造好最优营商环境的最靓名片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学习借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力争实现办事规则与上海无差别。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减少制度交易成本,推动盐城接轨国际化标准、接轨现代化治理。建立第三方机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格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盐城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推出24条新政策,全要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高地。《实施意见》着眼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建立企业“愿意来、进得来、留得住”的长效机制,围绕努力降低企业成本、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着力构建诚信社会、健全完善配套机制四个方面,推出24项政策措施;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年”活动,开展亲商重商、公平诚信、审批提效、作风整治等4个专项行动20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建设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1]余稳策.新中国 70 年开放型经济发展历程、 逻辑与趋向研判[J].改革,2019(11):5-14.
        [2]沈丹阳.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J].世界经济研究,2017(12):15-23.
        [3]陈健,龚晓莺.新时代全面开放视域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构[J].现代经济探讨,2018(9):65-70.
        [4]刘志彪.新时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
        [5]张威.转换开放型经济发展动能的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18(3):51-58.
        [6]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N].人民日报,2017-07-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