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成都川音片区空间活力营造策略研究 李小明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李小明 李佳 吴哲
[导读]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规划中城市活力丧失,城市化对旧城改造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公共空间的格局,直接导致公共空间的破碎。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规划中城市活力丧失,城市化对旧城改造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公共空间的格局,直接导致公共空间的破碎。大尺度的交通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可达性差及尺度的失衡造成了参与性的缺失,城市活力正在逐渐衰落和丧失。本文主要从环境行为学基本观点入手,综合运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对成都川音片区空间活力营造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实地访谈、观察调研的方法,提出目前川音片区空间活力建设存在的问题,讨论如何营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并提出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公共空间;活力营造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川音片区空间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问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环境行为学层面出发,建立实地调研、人群分析、策略制定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并根据研究结果确立公共空间设计的策略。川音片区空间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川音片区空间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川音片区空间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1]
        2 研究目的与对象
        本文旨在通过 “川音片区空间活力”问题的探讨,提出当前川音片区空间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营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角度出发,分别以“公共空间”和“活动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外部客观实体,而空间中生活、成长的人则是空间的使用者,是环境空间行为的主体。具体地,可以将城市外部空间入手进行研究。
        本文究以成都川音片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居住环境与居民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作用。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在该地方活动的人群行为进行统计学分析。调查的内容主要为人群在居住片区的活动情况及学生对居住区场所的使用情况和对环境的感受、认识和评价。检验在外界环境对个体行为的相互影响性,提出川音片区环境改善的措施。
        3研究方法与框架
        3.1研究方法
 
        图1.1  研究框架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本文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地观察调研包括了解城市公共空间概况,使用状况,观察法主要遵守五个“W”;法则:即在观察时注意记录:什么活动(What)、什么人(Who)、什么地方(Where)、什么时候(When)和为什么(Why)。观察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些总有“持续不变的行为模式”发生的特定的地方,即行为场所和行为圈以及行为迹象。
        3.2研究框架
        2 川音片区公共空间调查分析
        2.1 川音片区概况
        基地位于四川成都武侯区内,隶属望江路街道设计范围西起新南路,北至龙江路,南达一环路,总用地面积:0.49平方公里,范围内除军事用地和川音外,多为居住用地,地铁三号线从规划区西南侧南北向通过,且周边设有磨子桥和滨江路站点,锦江从规划区北侧东西向穿过。
        川音片区的人群多为学生、外来打工者、当地居民。
 
        图2.1  川音片区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川音片区人群活动调查
        2.2.1使用者人群和行为分析
        为对使用者的行为分析,以便得出使用者对环境品质的要求,建立环境品质研究体系,并用它来表示行为环境的整体布局和评价整个设计工作的成效,笔者至川音片区进行实地调查,并采用了调查法、观察法、现场研究和“五W法”等对川音片区的使用人群和其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使用人群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类型、就业情况和环境需求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五W法”指观察的五个方而,who(什么人),when(什么时间),what(什么活动),where(什么地方),why(什么原因),下而将介绍调查过程与结果。(表1)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2.2相关数据分析
        1.基地人群构成
        川音片区活动人群职业构成主要以退休老人为主,占比32%,人群年龄构成以中老年居多。
        2.主要活动类型
        川音片区户外活动类型数量比较多,但主要以休闲、散步、聊天为主。
        2.3居民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现状空间格局单一,区域内交通复杂,休憩设施较少,户外活动空间偏少,缺乏开敞空间。
 
        3 川音片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
        3.1 川音片区公共空间营造思路
        3.1.1功能的混合性
        在塑造富有活力的环境空间过程中,考虑到环境行为具有以上复杂多元的特征,应采用多元交混原则来提高环境功能与使用的效率,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多元交混原则包括:“功能混合、空间混合、形态风格混合”。 [3]
        3.1.2景观可参与性
        目前许多外部空间设计尺度偏大,仅仅是能用于简单的逗留观看,这样的环境难以满足川音片区居民的生活需求,人参与到景观设施或活动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具体的身体活动,比如观看、触摸、体力运动等来完成环境的感知。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可以从人感知系统各个方面入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都可以是景观环境设施以及景点设计的出发点。如利用高科技喷雾装置一方面创造梦幻般的云雾场景,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令许多人舒心、愉悦的花香,加强场所的吸引力,增进人的使用。
        3.2川音片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3.2.1促使行为活动发生的空间
        对于川音片区的居民来说,居住外部空间对于他们的户外交往具有最大意义,因此设计的目标首先应是营造有利于人们交往的空间。而要吸引足够的社会性活动发生,就必须提高居住外部空间的空间质量,使人们走出家门来到外部这片共享空间,并愿意在这里停留,感受宜居的空间环境。因此,首先要满足可达性,只有人们能够容易到达的场所,才可能发生休闲娱乐等行为活动。其次要增加吸引力,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必须使人感到丰富多彩,即有多样性。只有具有多样性的功能和环境才能满足现代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第三要发掘多样性,达到同一物品或场所的不同用途的效果。[4]
        3.2.2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空间需要人的感知不同的空间形态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利于交往的空间必定是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的,同时还具有舒适的尺度感。交往空间的设计应依据人的视觉行为和活动需要来确定最适度的尺度,这里的“适度”是指适合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需要。
        3.2.3满足领域性,提供各类人群活动的固定场所
        在川音片区中,不同的群体由于活动的内容不一样,所需要的场地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性。如果不将这些承载不同需求的场地进行划分,那么人们进行行为活动时,便会一团混乱,不利于外部空间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居住外部空间设计时,必须要允许固定使用群体将某个分区作为自己的专用活动领地,形成一种向心的环境。
        4 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人的环境心理学和活动规律,总结人群的环境行为习惯,指导川音片区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对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外部公共空间要坚持“以人为本”准则,关键在于是否设身处地的从人的角度对场地现状进行全而的调查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外部公共空间各种构成要素做到有机结合、精心设计,这样才能体现出关怀人性的设计宗旨,才能创造出一个舒适、特色鲜明的人性化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皓.以环境行为学观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D].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05):06-08.
        [2]文晓枫.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开敞空间环境分析[J].山西建筑.2010(06):12-13.
        [3]曹芳伟.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下的城市街道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04):38-50.
        [4]江丽琴,杨纪伟.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公园设计研究[J].江苏:江苏城市规划.2013.6: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